小米和中兴股票,中兴通讯港股复牌直线拉升,涨超50%,趋势开始走好了吗?

2023-02-21 22:37:56 证券 xialuotejs

我不明白中兴市值为什么只有800多亿

牛股的存在与牛股的发现是两回事,发现牛股是每个投资者苦苦探求的,的确又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毕竟大牛股凤毛麟角。那么,怎么才能找到牛股呢?我们不妨从目前的牛股中寻找一些规律和特征。

牛股本身素质是关键

我们统计了自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涨幅最大的个股,在两市涨幅前20名股票挑选出以下20只股票进行分析,因为这些个股大部分不断创出新高,非常引人注目。20只股票分别是:中集集团、苏宁电器、贵州茅台、海油工程、深赤湾、烟台万华、小商品城、盐湖钾肥、大商股份、同仁堂、中化国际、中兴通讯、云南白药、张裕A、上海机场、东阿阿胶、西山煤电、皖通高速、振华港机、华鲁恒升。在这一年间指数是下跌的,而这些股票的涨幅在20%至98%。

总结一年来涨幅最大的个股群体,我们发现板块、行业的特征并不是非常明显。各个行业都可能冒出牛股,当然,景气度较高的行业出牛股的概率更高一些,但是,并不意味其他行业就没有捕捉牛股的机会了,牛股更多地来自公司自身的原因。

这些股票大部分都属于稳健上升的牛股,但从行业来看,各种行业都有,既有行业独特的资源类股,也有商业等非常普通的行业。看来行业不是能否成为一只牛股的决定因素,同样,盘子大小也不是决定因素,中集集团、中兴通讯、上海机场的市值在100亿上下,而苏宁电器、云南白药等市值在15亿左右,都可以走得很牛。

垄断和龙头是共同特征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股票走牛呢?这样几个字可以概括这些股票的共同特征,就是垄断和龙头,并由此带来的稳健成长性。

先看垄断,所谓垄断有多种多样,一种是资源垄断,典型的如盐湖钾肥,独特的钾肥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像煤矿也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垄断。贵州茅台、云南白药属于另一种垄断——品牌垄断,白酒并不稀奇,但茅台酒只产于那个地方,只有那里的水酿造出茅台酒,于是,形成了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品牌。上海机场则是一种地域垄断,航空公司不管赚钱还是亏钱,飞机只要停在机场都得付费,机场旱涝保收,这属于巴菲特所说的“收费桥梁”,类似的还有高速公路、港口。

垄断带来超额利润,看看这些公司的毛利率就能明白这些公司的价值。很多公司的毛利率要大大高于一般公司。

再看龙头,有的公司并没有垄断资源,但依靠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在行业中逐渐变为龙头企业。典型的如中集集团并不是一个先天具有垄断资源的公司,但经过10年拼搏,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自然获得较多的利润。苏宁电器和大商股份属于商业股,商业属于竞争非常激烈、毛利率很低的行业,但这两家公司抓住时机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公司业绩高速增长,逐渐成为行业的龙头,股价也就一路走牛了。烟台万华、华鲁恒升等也属于这种性质。

由此可见,在所处行业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在股市上最容易受到青睐,最有可能出牛股,那么,如果投资者能够发掘一些目前垄断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的垄断性龙头公司,成为股市赢家的概率会高很多

炒股需要经常总结,实践,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心理斗争和实践的过程。为了提升自身炒股经验,新手前期可以私募风云网那个直播平台去学习一下股票知识、操作技巧,对在今后股市中的赢利有一定的帮助。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祝投资愉快!

中兴通讯港股复牌直线拉升,涨超50%,趋势开始走好了吗?

中兴通讯在复牌之后直接涨了50%,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它的趋势确实要开始走好了。中兴通讯之所以复牌后能够涨50%,就是因为美国对他的限制已经基本取消了。美国取消了对他的限制之后,那么中兴通讯的未来将会是非常广大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公司。所以为了抓住这次机会,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在低位布局,又或者是做一些产业链相关的。

一.趋势走好

通过翻看历史的走势可以知道之前中兴通讯发布被制裁消息的时候,那会直接就来了一大波的下跌。现在时隔几年终身通讯的制裁,终于是被美国那边给取消掉了。其实在被制裁的这几年,中兴通讯发展的势头仍然还是蛮不错的。现在美国对他的制裁取消掉了,那么终身通胜的未来将会是更好的。就是因为有这个原因,所以说中兴通讯的走势也一改之前的颓废之势,直接就暴涨了50%。

二.未来可期

就像刚刚所说的,中深通讯现在没有美国去制裁他的话,他的未来将会是非常广阔的。终身通讯在国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科技类公司,可以说它是华为肩并肩的一种企业。

三.积极参与

既然中兴通讯的基本面在未来会得到一个比较大的改善,它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展,那么它的股价必定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在他股价暂时还涨得不太高的时候,可以去进行低位的布局。如果你觉得你不知道买什么好,那么主要就是选择两种,第一就是中兴通讯本身第二就是选择中兴通讯的一些产业链公司。有很多上市公司都有给中兴通讯工作,你都是可以去看一看的。

大家看完,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

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韦世玮

2020年开篇不久,“投资公司”小米又开始有所行动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雷军的小米产业基金已经开启贪婪模式。

从1月16日起,小米集团通过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投资了帝奥微电子、灵动微电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导体公司。

这一波操作,距离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资速通半导体才过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应链投资版图一隅,半导体布局已扩展至19家,覆盖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和FPGA等多个领域。

小米的造芯梦并未停止。

去年10月,智东西曾针对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围绕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投资战略,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梳理。(《小米突围战:两年投资12家供应链企业的布局与厮杀,雷军还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资公司超过270家,总账面价值2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资12家供应链公司,覆盖半导体到智能制造领域。

其中,它所投资的8家半导体公司,不仅在短期内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了续航动力,同时也为它长期冲击芯片研发市场,打通产业链“经脉”埋下了技术伏笔。

而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芯片流产后,针对半导体领域所进行的产业链“自救”与新打法。

随着小米在2020年以来的一系列投资动作,智东西决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导体投资规划,在探究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的同时,也从中摸清它隐藏在背后的战略思路和变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产业链投资战术是否真能开创出新的技术布局玩法?长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体现了雷军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开年首个产品发布会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舰机小米10再次引起行业热度,其中撑起产品性能的主角,也从高通骁龙855升级到了骁龙865。

骁龙865“光环”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芯片”一词,从2017年小米5C手机及其搭载的澎湃S1面世后,逐渐成为小米的又一软肋,而这也是一个早已被行业讲“烂”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松果电子重组,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后,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来似乎已经停止了步伐。

虽然在一年后,大鱼半导体联合平头哥共同发布了名为U1的NB-IoT SoC芯片,面向物联网领域,内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芯片),支持北斗NB-IoT R13,却未在市场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头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松果电子的官网也早已落满了灰,显示无法访问。

但与小米自研芯片进程缓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导体投资动作正逐渐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对从事集成电路(IC)研究和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南芯半导体进行了A轮投资,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打响小米踏足半导体投资战场的第一枪。

随后两年里,小米投资“引擎”不断加速,相继入股了云英谷 科技 、乐鑫 科技 、芯原微电子等19家半导体公司,覆盖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Wi-Fi芯片和射频芯片等多个领域。其中,聚辰半导体、乐鑫 科技 和晶晨半导体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而小米的这股冲劲儿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在市场展现出更猛的势头。

自1月16日以来,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两个月内共投资了8家半导体公司,新增投资7家,远远超过以往频率。

据 *** 息统计, 这8家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帝奥微电子、速通半导体、芯百特微电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电子、翱捷 科技 、灵动微电子和瀚昕微电子。

1、帝奥微电子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帝奥微,是一家混合模拟半导体IC设计及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鞠建宏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正式创立帝奥微前,他曾在美国仙童半导体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负责芯片的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等工作。

目前,帝奥微面向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LED照明、医疗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电源管理电子元件,以及应用于各种模拟音频/视频的电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奥微已申请65项各类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据江苏南通苏通 科技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 息,2019年6月30日,帝奥微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入轨。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奥微也迎来了小米的一笔战略融资,其股东新增长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关于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2、灵动微电子

灵动微电子是一家MC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1年3月,其董事长兼CEO吴忠洁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多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工作经验。

在产品方面,灵动微电子基于Arm Cortex-M0及Cortex-M3内核,研发了MM32系列MCU产品,主要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别针对通用高性能市场、超低功耗及安全应用、无线连接、电机及电源专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据了解,MM32系列MCU产品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 电子、工业及电机控制、智慧家电及医疗、消费电子等市场。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灵动微电子就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该公司在2019年发布公告称,其将于3月14日起终止股票挂牌,宣布退市。

紧随着小米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扩大,小米也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灵动微电子的MCU技术优势上。今年1月19日,灵动微电子获得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战略融资资金,注册资本增至5668万元,增幅19.88%。

与此同时,小米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晓波成为灵动微电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电子

相比于小米投资的其他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则显得尤为年轻。

据了解,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赴美求学获得了加州大学微电子系博士学位,并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曾带领研发团队负责苹果iPhone5/6和德州仪器WiFi射频终端项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频芯片技术,进行无线通讯射频器件的设计和研发,产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领域,面向通讯设备、消费电子、 汽车 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Wi-Fi 5前端模块(FEM)、5G通讯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开关等产品,与小米、联想、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笔股权融资情况,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56.03万人民币,持股占比4.33%,成为该公司第七大股东。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较为低调的IC设计公司,主要研发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

据调查,创始人兼CEO毕磊在2012年曾入选国家中组部的第八批“千人计划”,而CTO毕超在2015年同样也入选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这是我国针对引进归国人才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与此同时,毕超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导师、IEEE高级会员,并曾担任新加坡 科技 局资深科学家,在电机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峰岹 科技 CTO毕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两大研发中心。

它通过多项三相、单相无霍尔直流无刷驱动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全系列产品,包括三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单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电机专用MCU系列等,广泛应用于终端设备、无人机、消费电子、家电电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获得了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今年1月21日公开的战略融资,则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兴创投等机构投资,其中小米投资129.72万人民币,股权占比1.87%。

5、昂瑞微电子

对刚刚搬了新家的昂瑞微来说,小米在2月20日投资的310.71万人民币,无疑是个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经七年未曾进行增资。据了解,这笔投资后小米股权占比为6.98%,成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笔投资昂瑞微也将用于5G手机终端的射频前端芯片,以及新一代物联网SoC芯片的研发中。

昂瑞微成立于2012年7月,是我国重要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厂商之一。

它通过长期积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频工艺,面向手机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研发了2G/3G/4G/5G射频前端芯片、蓝牙低功耗(BLE)芯片、双模蓝牙芯片、低噪声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频前端和无线连接芯片,量产芯片已超过200款。

据了解,昂瑞微研发的芯片已覆盖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富士康、中兴、TCL和联想等在内的厂商。

6、速通半导体

与其他传统芯片厂商相比,成立于2018年7月的速通半导体也较为年轻,是一家Wi-Fi 6芯片设计公司,但它却是小米2020年半导体投资中唯一非新增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导体,成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而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最后一笔投资。

基于速通半导体在Wi-Fi 6领域的芯片研发技术,小米决定加大砝码,并于今年2月20日领投该公司的A轮融资,耀途资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40万人民币增长至1300万人民币,增幅25%。

除了进一步扩大工程研发团队外,速通半导体还计划将这笔投资用于Wi-Fi 6 SoC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中。

据悉,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有着较为丰富的Wi-Fi 6标准化经验,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研发了超20款Wi-Fi、蓝牙和蜂窝4G的无限SoC芯片组。

现阶段,该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芯片组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Wi-Fi 6芯片的强劲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发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导航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7年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创投投资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75%。

有着丰富的融资历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获得了由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兴证投资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入股,注册资本亦从3.63亿美元增长至3.75亿美元。其中,小米的认缴出资额为519.17万美元,占比1.38%。

据了解,翱捷 科技 创始人兼董事长戴保家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还拥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创立翱捷 科技 前,他还曾担任射频芯片公司锐迪科的董事长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Marvell公司的移动通信部门(MBU),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网通技术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产品线已覆盖2G/3G/4G/5G和IoT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并成功研发了移动通信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和多模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等多款通信芯片。

8、瀚昕微电子

成立于2017年3月的瀚昕微电子,是一家快充协议芯片公司,包括数模混合芯片、电源芯片等。目前,该公司已拥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电压检测、锂电池充电、快充接口识别和USB充电协议端口等多条业务产品线,广泛覆盖玩具、智能电表及快速充电等领域。

据了解,瀚昕微电子不仅与TCL、SK海力士在2017年达成了数千万战略投资合作,同时还是高通、华为和展讯等公司的快充协议供应商,快充协议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将近1亿颗。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宣布新增对外投资,正式入股瀚昕微电子,认缴出资30.86万人民币,持股占比9.92%,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与此同时,瀚昕微电子的注册资本也从原来的277.78万人民币,增长至311.21万人民币,增幅12.04%。

不难看出,小米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雷军惯用的“一手生态链,一手产业链”投资路径相同,也将“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一个是自研芯片,一个是产业链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并不顺畅。

据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颗64位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工艺和八核心设计,并包含了4颗2.2GHz主频A53内核、4颗1.4GHz主频A53内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澎湃S1的诞生虽然已很不容易,但雷军将小米半导体研发的第一枪打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那么这颗芯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在性能、工艺和功耗等方面却仍显疲软。

随着坊间传言澎湃2芯片因无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颈,以及高管团队无力承担芯片研发和流片等环节巨额开销,小米原本声势浩大的自研造芯计划渐渐悄无声息。

虽然随着松果电子公司的重组,大鱼半导体在2019年与平头哥联合推出了NB-IoT SoC芯片,但却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业和市场对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标签。

那么,雷军磕磕绊绊的自研造芯梦该醒了吗?目前看来,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产业链投资领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导体供应链投资路,从侧面弥补了自身半导体研发实力不足的短板。

据智东西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小米投资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中,其通过的投资主体除了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外,还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梧桐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铺开的半导体投资版图背后,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基金目标规模12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扩展。但与其他重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基金不同,这一基金的对外投资则主要聚焦在半导体领域。

智东西发现,目前长江小米基金在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上公开的对外投资共24笔,覆盖手机及智能硬件、电子产品核心器件、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等领域。

其中,该基金半数以上的投资落在了半导体领域,共计13家,已然成为小米投资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来,“天使投资人”雷军的半导体投资梦,正蓄足了力向前冲。

2020年,不仅是雷军宣布启动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小米造芯梦的第三年。

现阶段,小米的半导体投资版图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个领域,逐渐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到IC设计等全产业链覆盖。

但不难发现,小米的造芯梦正在转舵,从最初雷军瞄准的移动终端芯片市场,慢慢朝着物联网市场发展。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硬件依然采用高通芯片为主,而自己的半导体投资重点则布局在应用范围更广泛的AIoT领域。

例如,小米投资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超过8家,包括无锡好达、晶晨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和昂瑞微电子等。

这无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场掀起的AIoT发展风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的AIoT硬件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万亿。

随着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在AIoT领域,小米的研发投入费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开了最新收入及研发费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期约为70亿人民币,并计划加大在5G+AIoT领域的重点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IoT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超过100亿人民币,比雷军在2019年承诺的5年内达到100亿研发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31.51亿,占总营收2.75%。

从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倾向于走“投资双赢”的造芯路。简单地说,小米即是那些半导体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客户。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为例,该公司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在内的公司均为其客户。其中,2018年晶晨半导体对小米的销售金额约2.62亿人民币,占同期营收11.06%。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关系,小米的AIoT业务在2019财年中亦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据小米2019年Q3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213.2百万台,同比增长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小米电视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由此看来,小米正以不断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彰显它在AIoT与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仅仅不够的。在半导体投资版图的背后,小米仍在忍受着“缺芯”和“缺技术”软肋的刺痛。就目前看来,小米要真正站上行业制高点,成为如雷军所说的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颗“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舆论场,一面是行业对小米自研芯片的调侃和质疑,一面又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投资的好奇与期待。

现阶段,就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和具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造芯突围仍是一场漫长持久战。一方面,小米仍在等着松果电子的“东山再起”,并希望“新秀”大鱼半导体能后来居上;另一面,虽然小米正不断扩大半导体投资版图,却尚未真正撼动国内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

不可否认,小米投资半导体公司虽有助于自身AIoT业务的丰富与扩展,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资对小米自身芯片研发技术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给小米带来技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

小米逐渐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在短期内能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发展动力,丰富和壮大自身的AIoT业务。但从长期来看,小米雷军的造芯梦仍道阻且长。

中积电十大龙头

您好,中积电十大龙头包括:

1.中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制造及销售,是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龙头企业。

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主要从事网络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中国电信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

3.中航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微电子设备制造商,主要从事微电子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中国微电子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

4.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服务的研发、运营和销售,是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龙头企业。

5.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固定电信运营商,主要从事固定电信服务的研发、运营和销售,是中国固定电信行业的龙头企业。

6.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联通运营商,主要从事联通服务的研发、运营和销售,是中国联通行业的龙头企业。

7.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主要从事石油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

小米VS华为?别闹!中兴才是华为的一生之敌

昨天看到一位条友对比华为与小米的年度营收,认为小米2019年度销售额相当于华为2012年体量,但增速远高于华为,8年内有超过华为的可能性。

我也知道米粉与海军一直针锋相对,这段时间战况激烈。但抛开手机品牌之争不论,华为与小米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啊。

首先看小米,2019年营收2058亿元,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和其他业务占比分别为59.32%、30.16%、9.64%和0.88%,从业务构成来看,智能终端业务占比近90%,尽管雷军自己始终不承认,但小米实打实就是一家智能终端制造商。

华为2019年营收8588亿元,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占比分别为34.5%、10.4%和54.4%,虽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超过一半,且成为重要利润来源,但华为的基因仍然是以5G通信为代表的硬 科技 。

例如,华为从通信协议标准,到接入网的AAU、BBU,到承载网的光传输、交换机,再到核心网NFV、AND,全部出于世界领先水平;再比如,华为云计算非常出色,从通用芯片到服务器,再到中间件和操作系统,全部具有自主能力,公有云国内份额稳居第二,视频云技术国内顶尖,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的政务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业务也做得非常大。

即便是与小米对标的消费者业务,华为也具有从CPU设计到终端制造的全产业链自主能力,与小米聚焦终端的战略相差甚远。

无论从企业战略,还是业务构成,中兴通讯才应当是与华为全面对标的那一个。

华为作为通信行业领头羊,一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中兴虽实力不俗,却始终被华为光芒所掩盖,且消费者业务相对小众、逐渐边缘化,沦为华为、小米之争的看客,似乎也是无可奈何。

然而真相是,2G时代的数字交换机开始,一直延续到如今的5G时代,中兴才是一直与华为相爱相杀的那个欢喜冤家。

为什么是中兴?因为中兴是全球仅有的能够提供完整5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两大厂商之一,另一家是华为。

篇幅所限,竞标下绊子、海外争地盘,以及关键时刻毅然全面支持华为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就暂且不提了。

与华为类似,中兴同样具备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其7nm芯片已量产并实现商用,5nm正在推进中。市场方面,基站份额稳定在三成左右,虽然不及华为的五成到六成,但也是中国5G的重要建设者。

政企市场,中兴聚焦能源、交通、金融、政务四大行业,同样做得风生水起。例如,2020年截止11月,中兴先后斩下湖南、武汉、西宁等多地智慧城市、政务云项目,并为广州地铁、南方电网、深圳南航等多个企业大客户提供ICT服务。

再比如,2019年信通院组织了一次分布式数据能力测评,中兴的GoldenDB数据库以满分成绩,力压阿里云、腾讯云等顶级选手夺冠,随后中信银行选择将核心业务迁移到中兴GoldenDB数据库。要知道金融数据库门槛之高,国内市场几乎全部由国外厂商垄断,而中兴实现了零的突破。

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中兴果断跪了,不但老老实实缴纳了13亿美元罚金,而且按照美国要求改组董事会,接受美国监管。这件事不但让中兴业务严重受损,且形象跌到谷底,很多人视之为国家耻辱,且预言中兴“应该撑不了三个月”。

然而事实证明,中兴并没有走向衰弱,反而迅速恢复元气,越活越滋润。其原因在于,与公众心目中的“无核心技术+软蛋”固有印象不同,中兴其实是一家极为重视研发投入,且非常善于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兴连续多年研发投入营收占比保持在10%以上,2019年达到13.8%,作为对比,华为是15%,小米是3.6%。产出方面,中兴连续9年PCT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球前五,其中5G标准必要专利位居全球第三。

当年中兴被特朗普黑了一把就立刻跪倒,首先说明,中兴相比华为缺乏战略眼光,自主可控能力存在不足,跪倒之后,中兴也实实在在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了;其次承认,中兴的企业内部管理让人无语,小偷偷个铃铛还知道捂住自己耳朵装装幌子,中兴做贼,连一点保密措施和管控手段都没有,这个没得洗;最后话说回来,能够成为美国围猎对象本身,就已经证明中兴在5G通信领域的地位,如今轮到华为被精确针对,同样需要断臂求生,我们很多人都欠中兴一句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兴陷入困境的时候,任正非放言停止挖中兴墙角,算是对当年5G Polar码表决时得到中兴全票支持的善意回应。

相信只有华为和中兴明白,对方对自己,乃至对中国通信产业意味着什么。

运营商业务和政企业务,中兴虽然不及华为,却相差不远,至少没有数量级的差异。但说到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业务,则是典型的一手好牌,被中兴打得稀烂。

早在3G时代,中兴贵为“中华酷联”一员,登上过国产手机销量榜的冠军,手机业务还是很能打的。陆陆续续,中兴还是推出了很多不错的产品:低价高配、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一代神机V880,首批采用无边框技术的Z9,最早的折叠双屏Axon M,最早的双屏机努比亚X,最先配置肩键的 游戏 手机红魔Mars,最先配置风扇的红魔3,最先量产的腕机努比亚α,以及最近推出的最早使用屏下摄像头的Axon 20,这些无不证明,中兴坚持搞研发,一直在创新,堪称市场上的一股清流。

坏处是,很多产品都亮点满满,换了友商能吹出彩虹屁来,而放在中兴手中,硬是三脚踹不出一个屁来,典型的“用心做研发,用屁股搞营销”,让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小米开始搞营销,中兴在做产品;华为开始做品牌,中兴在做产品;oppo、vivo开始做渠道,中兴在做产品;大家都开始玩儿线上,中兴仍然在闷头做产品。

于是,“中华酷联”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华米OV”,中兴也彻底边缘化。

同样的ICT技术基因,同样的业务布局,几乎同时进入终端业务,中兴还曾一度领先,为什么华为华丽转身,成为国产龙头、世界第三,而中兴则沦为小众品牌?

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很大程度上,企业的基因由创始人决定,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行伍出身,又颇多经历风雨,所以华为偏向大开大合,敢于推行激进的管理改革,员工人均一个战狼。而中兴的创始人侯为贵技术专家出身,性格温和严谨,且中兴创办以来颇为顺利,所以企业痴迷技术创新,偏好稳健经营,员工崇尚中庸之道。当手机销售渠道变革之时未能及时转型,仍固守运营商合约机,在国内智能机爆发前夕未能及时树立品牌,反而转向海外市场,最终错失发展机遇。

其次,中兴作为国企,天然就不适合做手机这一类终端消费品。通信设备卖给运营商,或者政务云、智慧城市方案卖给 *** ,只要关系处到位,功能差不多,质量过得去,价格别离谱,买卖就成了。而C端用户套路完全不同,你要了解需求,你要把握心理,你要会做产品,你要控制成本,你要保证质量,你要持续迭代,你要钻营营销,你得会碰瓷,你还得擅长装逼,难伺候的很!华为作为民营企业,分配制度完善,薪水高且有股份拿,吃肉才能有狼性。中兴股权结构复杂,高层持股都有限,员工的薪酬增长更是可怜,钱少事儿多,做起事来有积极性才怪。

最后,中兴作为上市公司,受到资本层面掣肘,难有洞见未来的眼光和坚守战略的定力。华为不上市,首先不担心企业控制权问题,其次可以坚定执行既定规划,并忍受多年战略亏损。即便任正非曾多次误判,最终仍然会被华为强大的纠错机制和高效的执行力所弥补。反观中兴,既然已经上市,就必须考虑股东利益和合规要求,风险和危机往往被忽视,股价和现金流才是最重要的。

喷了一大堆,还是说点好话。

中兴已然意识到自身不足,决定在渠道和营销等方面发力。日前,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表示将加强国内品牌和渠道的建设,新晋中兴通讯终端事业部总经理、努比亚总裁倪飞也表示,中兴将全面回归中国2C市场,打造“1+2+N”的智能终端产品布局。骁龙888发布之时,中兴立刻宣布即将发布的中兴Axon 30和下一代红魔将首批搭载这块最强芯片,叩问中高端市场。

我本人曾用过V880、努比亚z11、红魔、红魔Mars和红魔3s,算是中兴资深老用户了。客观来说,中兴手机用料实在,价格适中,体验还算愉快,并没有遇到网上盛传的系统“负优化”一说,尤其是红魔的肩键,玩起吃鸡来简直不要太爽。

希望中兴手机能够走出困境,重整河山,也盼着下一代红魔能够早日发布,让我早点换上合乎心意的5G手机。

被美国打击的中兴如今在干什么?

随着科技发展,我国科技技术也逐渐走向全球,如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都成为国际巨头,年销售额几千亿。但没想到,再遭到美国打压后,中兴就如同沙滩上海市蜃楼一般,一推就倒。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兴的虽然在通讯方面有着很强大实力,但其使用的核心芯片大部分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中兴在之前就只是一直默默的发展,而且从国内现状可以看出,中兴其实并没有小米华为苹果卖得好,所以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

但随着中兴不断强大起来,美国开始感到担忧。为了打压中兴,美国对中兴、华为等科技巨头列入实体名单,也意味着 *** 不将采用他们的通讯设备技术。随之带来的一些影响就是中兴在芯片技术上依赖美国三巨头也跟着断供,让自身缺乏独立研发芯片技术制造的中兴一瞬间掉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窘境。

这对中兴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根据2018年度财报显示,中兴在被打压后亏损约70亿。巨大的亏损不仅让中兴感受到了危机感,也警醒了国人以及所有的企业,我们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而不是寄人篱下,受人打压。 难以运作下去的中兴终是乖乖向美国缴纳了十四亿美元的罚款和保证金,还接受了对方派遣人员的监督,美国这才正式解除了对中兴的制裁。但这样的打压却没有击垮中兴,中兴卧薪尝胆,努力研发核心技术,包括对芯片的研究和更新。

虽遭受到了重创,但中兴也迅速做出了补救并很快止损,在今年已经实现了营业额正增长,集团也重新步入了正轨。中兴紧紧抓住了5G的救命稻草,近几年仅涉及5G的专利申报就已超过三千件。

如今,中兴通讯股票接连涨停,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的中兴能重整旗鼓,在短短的时间内作出如此成绩,确实不易。相比之下,华为还在跟美国一直较量着,从自主研发5G芯片技术,到开发出属于自己操作系统,这种不服输勇于挑战的精神,更值得值得我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