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过去的一年,主动权益基金给大家带来了很不错的回报,也有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主动管理基金创造的价值,不断放弃自己炒股票,转而买入优秀的主动管理基金产品。那么, 主动管理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到底来自哪里?完全是因为自己“炒股票”的能力更强吗?
在鹏华基本面投资大学鹏华基金梁浩团队阐述中,他们解答了我这个问题。梁浩所带领的鹏华成长投资团队认为投资收益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某种Beta,但这个Beta并不是指数的涨幅,而是国家的竞争力和资源禀赋。 优秀的主动管理基金,要找到 社会 发展的方向,并且在最强的国家Beta上进行配置,从而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投资不能“低头赶路,也要抬头望天”。 自下而上看公司固然重要,也需要把一些中长期的国家趋势和产业趋势放入到投资框架中,实现Beta和Alpha的结合。 历史 上每一个大牛股,背后都有时代的烙印。
作为新兴成长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我们在此前也和梁浩有过深度访谈《鹏华梁浩:未来最大的阿尔法和最强的贝塔都来自于创新》。梁浩已经逐渐从一个完全自下而上的成长股基金经理,加入了自上而下的产业和国家发展视角。过去几年,我们也看到梁浩的一些重仓股取得了好几倍的投资收益。而此次和梁浩共同管理产品的聂毅翔博士,更是有着羡煞旁人的学历背景。在获得了计算机的博士学位后,聂毅翔又去了顶尖商学院芝加哥大学攻读MBA,并且市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我们知道,尤金·法玛是著名的“市场有效论”的提出者,也是经济三大学派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过去几年,A股基金更流行单基金经理的管理模式,鹏华基金的梁浩团队,通过双基金经理管理更好的解决基金经理之间盲点和覆盖效率的问题。梁浩具有很强的自下而上个股挖掘能力以及对大局观的把握,聂毅翔则对海外市场更加了解,特别是在港股上的投资,也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梁浩和聂毅翔对于底层投资的方法论一致,彼此互相认同,不会产生损耗。我们相信两位优秀基金经理的合力,能够创造1+12的效果。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全文:
梁浩,追求十倍股的极致成长股选手
投资理念: 自上而下产业趋势和自下而上公司竞争力相结合
代表产品: 鹏华新兴产业混合
十倍股的来源之一:
企业家精神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目标,投资目标决定了投资框架,投资框架决定了投资流程和具体的操作。在梁浩的投资框架中,他追求找到中长期的十倍股。十倍股(TenBegger)最早由成长股大师彼得·林奇提出,在其80年代到90年代掌管富达的麦哲伦基金期间,曾经买到了一大批的十倍股。
那么十倍股的来源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 鹏华基金梁浩的答案是推动 社会 发展中的创新力量,再叠加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梁浩希望能够在比较早期识别出优秀的管理层,当判断公司未来2-3年后的价值比今天的价格能够大幅上升后,就会长期重仓买入。
梁浩告诉我们,自己在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中,都完成过对十倍股的重仓。2008年加入鹏华基金的梁浩,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被提拔为基金经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梁浩在2009年为公司挖掘了一个股票,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取得了10倍涨幅,为基金组合贡献了超过8个亿的盈利。
到了2011年做基金经理后,梁浩又在重仓持有的情况下,在一个股票上三年赚到了10倍以上的收益。有人说,只有重仓一次十倍股,才能完成投资框架的升华。显然,梁浩追求的,就是不断找到十倍股并且重仓持有。
在这些十倍股中,梁浩发现区分公司长期差异的是企业家精神。确实,我们看到全球最伟大的企业,几乎每一家都具有非常优秀的管理层。像苹果的乔布斯、亚马逊的贝索斯、特斯拉的马斯克等,他们都有着极强的企业家精神,不断在推动 社会 进步。梁浩告诉我们,价值创造的本源来自企业家和企业自发的创造力。
十倍股的来源之二:
推动 社会 发展的产业趋势
我们发现, 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十倍股,这些公司共同的特征是符合 社会 发展的产业趋势。 比如说,过去10年毫无疑问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通过 科技 创新大幅提高 社会 效率,实现了人和人、人与商品、人与信息等之间的连接。
每一个产业趋势,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找到产业趋势中的新变化,或者挖掘正在快速崛起的产业趋势,是寻找十倍股的源头之二。梁浩在投资中,会把更多精力花在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上。
梁浩告诉我们,在过去几年他看到了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叠加互联网的渠道和销售方式。沿着这一条产业趋势的变化,梁浩也在不断寻找受益的潜在十倍股。从 *** 息能看到,梁浩很早就重仓了一个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和渠道销售的公司。
梁浩告诉我们,这个公司他早在12块钱左右就开始买入,之后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股价一路跌到了6块钱。在不断下跌的过程中,梁浩并没有恐慌,而是继续加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投资的信仰需要K线加持,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基本面理解并没有那么深刻,只要股价下跌就会对自己产生质疑。梁浩能够在股价不断下跌中买入,就是对于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产业趋势深信不疑。
果然,这家公司借助了互联网渠道,推出了爆款产品,业绩兑现了梁浩此前的判断。这家公司的股价也在2020年出现了很大的涨幅。
梁浩告诉我们,自己确实对于 社会 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变化更加敏锐一些。梁浩和其他成长股基金经理不同的是,他会用一级市场的方法,进行二级市场的投资。这种投资方法让梁浩对许多公司会布局更加早期。这也让梁浩相比于大部分成长股基金经理,持仓的股票没有那么白,需要一定的时间获得市场共识。好在过去几年,梁浩的这套方法运营得越来越娴熟,也不断被大家所认可。
十倍股的来源之三:
国家禀赋
做了许多年投资之后,梁浩逐渐意识到自上而下把握国家Beta的重要性,他发现十倍股最大的来源是国家禀赋。这个思维方式,也让梁浩在过去一年多,将投资框架从原来完全自下而上找Alpha,变成了自上而下大Beta和自下而上的个股Alpha相结合。
确实,我们所有入行的人看投资的书,基本上都是来自美国。我们总是拿《Stock For the Long Run》里面杰瑞米。西格尔教授列举的大类资产长期收益去说服投资者,而那个资产收益也是来自美国。
我们看到的是斜率不断向上的美国,正是因为美国的国家禀赋。在不同的时代中,美股的十倍股也都是受益于国家禀赋,这或许才是十倍股最大的源头。脱离了国家的禀赋,一个企业很难逆流而上。
梁浩认为,大家常说Alpha和Beta不可兼得,你要么自上而下抓Beta,要么自下而上抓Alpha。没有人能同时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做好。实际上,梁浩做了几年自下而上的个股Alpha挖掘后,越来越体会到, 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把Alpha和Beta都抓住才行。 这里说的Beta,不是今年赌一个行业,明年再赌一个行业,而是大的Beta。
梁浩对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过去30年表现最好的行业都做过深入研究。拿美国为例,过去三十年表现最好的三个行业是 科技 、可选消费和医疗,这就是大Beta。相反,电信服务、公共事业、原材料是三个表现最差的行业。欧洲股市过去三十年表现最好三个行业是化工、医疗保健、食品饮料;表现最差的三个行业是银行、电信、零售。然后再看日本,过去三年表现最好三个行业是精密仪器、医药、交通运输;表现最差三个行业是空运、银行、矿业。 最后看中国,2005年以来表现最好三个行业是食品饮料、家电,医药;表现最差三个行业是钢铁、采掘,交通运输。
我们一比较就发现,各国表现好的Beta,都是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行业。 梁浩认为,首先要理解这个国家的Beta在哪里,否则你长期在一个弱势行业做研究,收益机会可能非常少。稳定的GDP增长是中国经济的最大Beta。我们这几年开始理解国家的Beta在哪里,从国家的红利和资源禀赋出发,去寻找一些大的机会,并且和自下而上的个股研究相结合。
未来中国的十倍股会来自四个方向
理解了国家Beta的重要性,就要从符合中国禀赋的领域去寻找下一个十倍股。梁浩认为未来大的Beta会出现在四大领域:
第一条大Beta是消费升级。 我们看到从80后、90后、到00后,大家都愿意为一些好产品去支付相对好的价格。我们也看到许多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得到了很好的回报。我们国家整体的工业设计水平在快速提升,也推动了消费升级的迭代。
我们一起做消费品投资,会更加看重品牌力和渠道力。品牌力占领老百姓的心智,渠道力占领老百姓购买产品能看到的地方。然而,这两年越来越多有产品力的公司冒出来,背后就是通过消费升级带动的。
第二条大Beta是 科技 创新。 我们看到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 科技 创新,比如说 科技 赋能后对许多产业的系统性升级,本土的信息化系统能力在不断提高。今天,许多中国产业已经走到了全球的前沿,背后依靠的就是强大的信息化支撑。信息化还只是 科技 创新的一个方面,这一条赛道中会有许多公司走出来。
第三个大Beta是医药。 医药同时受益于创新和人口老龄化。在创新领域,我们看到许多创新药和创新器械。今天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相比十年前有了大幅的提升,背后也是伴随着整个国家的制造业升级。
第四个大Beta是制造业升级。 这一块我们有工程师红利和劳动人口效率红利。我之前去北欧度假和当地人聊,他们每年都有很长的加强,而我们国内的劳动效率很高,也有大量的优秀工程师。
相信“国运”,才能找到十倍股
巴菲特说过,没有人可以做空自己的国家发财,言下之意是,投资赚钱必须相信“国运”。我们以前也写过一篇文章“百年美股牛市,告诉你什么叫赌国运”。 投资的本质,就是赚取企业价值成长 的钱。只有在一个长期经济成长的大赛道中,才能更高概率找到价值成长的公司。 反之,在一个长期经济衰退的国家,大概率不仅找不到十倍股,很可能投资最终是亏钱的。
梁浩告诉我们,投资收益的来源, 并不完全是我们个人的能力有多强,更多是来自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 我们看无论是巴菲特还是彼得·林奇,虽然他们的投资方法不同,但是共同点都是相信美国的未来会更好。
从这个角度看,梁浩对于长期的投资收益充满信息。他认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在变得越来越强,只要国家的竞争力在,我们未来的投资机会非常多。所以我们一定要投资美好生活,有了美好生活才会有投资收益。
聂毅翔:师从尤金·法玛的国际化视野专家
投资理念: 用合理的价格买成长(GARP策略)
代表产品: 鹏华创新驱动
投资最有效的是企业价值增长
我们做投资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尤金·法玛这个名字。他是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且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鹏华基金的聂毅翔曾经在芝加哥大学攻读MBA,就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尤金·法玛。他对于这一套理论有了自我消化后的理解: 相信长期坚持优秀的公司,价值最终会被体现出来。
投资中有各种各样的价格波动,理解什么造成了价格波动,就需要对股价的构成元素进行分解。聂毅翔用了一个简单的公式:股价价格=估值(PE)X 盈利(EPS)。估值的波动更多来自市场情绪,是比较难把握的。主动选股的基金经理,更多应该把握盈利的变化。只要找到未来两三年盈利是不断向上增长的企业,大概率就能赚到盈利增长的钱。
我们曾经看过一个数据,从1900到2016年之间,标普5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9.5%,其中估值的影响只有0.5%,可以忽略不计。另外的9%全部来自盈利的因素,一半是企业增长获得的,另一半是企业分红获得的。从这个数据也能发现,拉长时间看,把握EPS(盈利)增长,是长期投资最有效的方法。
成长性是投资中的关键
聂毅翔的投资框架是西方常见的GARP策略,也就是Growth At Reasonable Price。这个策略的核心部分是Growth(成长性),要用合理价格买成长。关于投资中到底赚的什么钱,聂毅翔继续用了一个海外投资大师的案例:
霍华德·马克思说过,市场上有两种做价值投资的方法,一种是用五毛钱买静态价值一块钱的东西,另一种是以一块钱买未来价值到两块钱的东西。前者是赚价值回归的钱,后者是赚企业成长的钱。
聂毅翔发现,赚价值回归的钱其实很难。首先,要把公司的价值算清楚,避免价值陷阱。其次,价值的回归通常需要外部的催化因素配合,这一点把握的难度也比较高。相比较而言,聂毅翔认为,把握企业盈利增长是自己更加擅长和喜欢的投资方式。拉长时间看,企业的盈利增长会来自三个方面:
1)符合 社会 结构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强大的Beta,顺着大时代更容易成长;
2)公司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比如说有好的产品、好的渠道、优秀的管理层。管理层战略眼光和执行力都比较强;
3)盈利增长的能见度比较高,聂毅翔希望能看到一个企业未来三年每年都有20-30%的盈利增长。要看清三年以后的事情比较难,以三年为时间维度,每年都能获得20-30%的盈利增长,其实已经很可观了。
当然,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斯在今年也写过一篇备忘录,指出预测未来是最难的,人也不要以为自己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但是知道周期是有意义的。聂毅翔认为,判断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正是成长股投资的挑战所在,同时也是专业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创造价值的部分。普通老百姓把钱交给专业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正是因为这些专业的投资人士,具有超越普通人的企业长期定价能力。
预测短期很难,不要相信幸存者偏差
既然预测未来很难,特别是预测短期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希望预测明天股价的涨跌呢?关于这一点,聂毅翔的回答是:幸存者偏差永远会存在。他从一个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身边总是有人运气足够好,买到了涨停的股票,他就会误把运气作为自己的能力,并且会去和许多人宣传自己的“短期预测能力”。反过来说,如果有人预测错了,买到了跌停的股票,他们大概率不会和别人说。通过对于这种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身边总是存在能够预测短线的人。
关于幸存者偏差,巴菲特曾经用过另一个经典的比喻:抛硬币大赛冠军。当全美国所有人都在玩抛硬币的 游戏 时,连续抛10次一定有人10次都是正面。这个人就会误以为自己有一种能力,能够抛出硬币的正面(虽然我们都知道,抛硬币的结果是完全随机的)。
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许多靠运气赚来的钱,最终会因为能力亏回去。投资中拉长时间看,决定长期收益的就是能力,优秀的基金经理会在能够构建能力圈的领域下功夫,这样投资的护城河就会越来越深。
在投资中,聂毅翔不会去追短期的风格,他告诉我们这种方式看似资金效率很高,其实也存在两个风险:第一个风险是,买在了这个风格的山顶;第二个风险是, 对个股没有深入理解,赚到的收益也不是来自能力,这样可能长期损害了持有人的利益。
聂毅翔认为,投资还要赚到自己认知那一部分的钱,这也是对持有人负责的态度。
当极致的成长股选手遇到国际化视野专家
在当下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越来越多的产品是单一基金经理管理,那么为什么鹏华基金要发行由梁浩和聂毅翔共同管理的产品呢?我们也就这个问题访谈了两位基金经理,他们认为通过共同的投资理念,和互补的方法论,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梁浩是一名极致的成长股选手,永远在寻找未来几年的十倍股,具有很强的自下而上挖掘Alpha能力。聂毅翔受过系统性的西方成熟投资理念教育,也有着很强的国际视野和背景,对于一些大的Beta把握能力较强。
这种投资能力的结合,如同在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自下而上的Alpha,能看到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不同,产业和产业之间的差异,而海外视角能够看透海外成熟市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借鉴到A股市场的投资,如同一个指南针的功效。
此外,在个股的跟踪上,两人也可以做到更好的互补,将团队的能力最大化。事实上,梁浩也会根据整个鹏华基金研究部的能力,弥补其投资上的短板,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产品。
我们也认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到“现代化2.0”时代,已经告别了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而是更依赖平台的能力,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力争为持有人赚取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 end -
安 昀 | 鲍无可 | 薄官辉 | 曹 晋 | 曹文俊 | 常 蓁
陈璇淼 | 陈 平 | 陈 媛 | 陈立秋 | 陈 军 | 陈觉平
陈 宇 | 程 彧 | 程 洲 | 崔 莹 | 蔡嵩松 | 蔡 滨
董伟炜 | 杜晓海 | 付 斌 | 费 逸 | 方钰涵 | 方 纬
高兰君 | 刚登峰 | 葛 晨 | 顾耀强 | 光 磊 | 归 凯
郭 锐 | 郭 堃 | 郭相博 | 韩 冬 | 郝旭东 | 郝 淼
何 帅 | 何晓春 | 侯振新 | 洪 流 | 胡昕炜 | 胡鲁滨
胡宜斌 | 胡 涛 | 黄 峰 | 黄立华 | 姜 诚 | 蒋 鑫
纪文静 | 焦 巍 | 贾 鹏 | 匡 伟 | 劳杰男 | 雷 鸣
李德辉 | 李 琛 | 李晓西 | 李晓星 | 李元博 | 李耀柱
李玉刚 | 李健伟 | 李 建 | 李佳存 | 李 巍 | 李晓星
李 竞 | 黎海威 | 梁 浩 | 梁 辉 | 梁 力 | 廖瀚博
林 庆 | 刘 斌 | 刘 辉 | 刘格菘 | 刘 江 | 刘晓龙
刘 苏 | 刘 锐 | 刘 平 | 柳世庆 | 柳万军 | 陆 彬
陆政哲 | 陆 欣 | 罗春蕾 | 吕越超 | 楼慧源 | 马 翔
马 龙 | 莫海波 | 牛 勇 | 潘 明 | 蒲世林 | 齐 皓
祁 禾 | 秦 毅 | 秦绪文 | 丘栋荣 | 邱 杰 | 曲 径
饶 刚 | 宋海岸 | 石 波 | 沈 楠 | 沈雪峰 | 史 伟
是星涛 | 孙 伟 | 汤 慧 | 唐颐恒 | 谭冬寒 | 谭鹏万
谭 丽 | 田彧龙 | 王大鹏 | 王君正 | 王 涵 | 王 俊
王 培 | 王 栩 | 王延飞 | 王宗合 | 王克玉 | 王 景
王诗瑶 | 王晓明 | 王筱苓 | 王园园 | 魏晓雪 | 魏 东
翁启森 | 吴 星 | 吴丰树 | 吴 印 | 吴 渭 | 伍 旋
肖瑞瑾 | 谢书英 | 谢振东 | 徐荔蓉 | 徐志敏 | 徐 成
许文星 | 许 炎 | 颜 媛 | 杨 栋 | 杨 浩 | 杨 瑨
杨锐文 | 杨 帆 | 杨岳斌 | 杨 明 | 姚 跃 | 姚志鹏
叶 展 | 易智泉 | 于 洋 | 于善辉 | 袁 宜 | 袁 航
袁 曦 | 余小波 | 张丹华 | 张东一 | 张 峰 富国
张 峰 农银汇理 | 张 锋 | 张汉毅 | 张 晖 | 张 慧
张金涛 | 张 骏 | 张 萍 | 张延鹏 | 张迎军 | 张益驰
章 晖 | 赵晓东 | 郑慧莲 | 郑 磊 | 郑巍山 | 郑 伟
周应波 | 周克平 | 周 良 | 周雪军 | 朱 平 | 朱晓亮
左金保 | 赵 蓓 | 邹维娜 | 邹 曦
兴全基金董承非离任了,作为兴全基金的“扛把子”、管理600亿资金的“顶流”,董承非的离任引发了基金圈巨震。
这位投资老将自2003年上海交大毕业后,便被兴全基金前任总经理杨东招入麾下,从研究员到兴全基金副总,在兴全一干就是18年。均衡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极强的回撤控制能力,使他成为了市场上少有的投资年限超10年、年化回报近20%的明星基金经理。
卸任后,他管理的兴全趋势基金将增聘谢治宇和董理为基金经理,兴全新视野基金将由乔迁接任管理。
那么,离任后的董承非会去哪?
一则猜测说他去了宁泉资产,这家百亿私募的创始人董承非前任领导、“兴全五绝”之一的杨东,但是求证下来似乎不是。
另一则猜测说他去了同在嘉里城办公的睿郡资产,这家私募的创始人同样来自“兴全五绝”,是兴全趋势投资的第一任基金经理王晓明和兴全可转债第一任基金经理杜昌勇共同创立,但求证下来似乎也不是。
“兴全五绝”是指王晓明、董承非、傅鹏博、杜昌勇、杨东。其中,杨东2018年创立宁泉资产,管理规模破百亿只花了2年时间;傅鹏博离开兴全后,与学生陈光明共同创办睿远基金;王晓明和杜昌勇则是将各自创办的私募合并为睿郡资产。
由杨东一手打造的“兴全五绝”已有四人都离开兴全,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如今,仅剩的董承非也将离职,似乎宣告了“杨东时代”的结束。自此,以谢治宇为首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们将扛起兴全的大旗。
除了董承非的去向,离职原因也是大家讨论的重点。对于董承非的卸任,兴全的回应是“准备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在投资理念和工具上多做一些 探索 和思考。”
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以前大多是因为激励问题,但这两年,公募对明星基金经理的激励已经做得比较充分了,再有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原因多半与待遇无关,更多可能是理念的不一致或是对自我价值的更大追求。
公募基金有其局限性,基金经理会面临渠道、舆论、监管甚至公司内部管理层等各方面的压力,重压之下往往会做出畸形操作。除此之外,公募由于体系庞大,交易上限制较多,缺乏灵活性,而且靠收管理费赚钱的模式也使得公募需要不断地扩大规模,很多时候可能与为投资人创造收益的初心相背离。
而私募的股东、基金经理、管理层往往是同一批人,理念上更为统一,管理上更为和谐,同时,提取业绩报酬的方式让私募公司利益与投资人利益充分挂钩,能够更专注地为投资人创造收益。
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催生了一批基金经理离开公募,转战私募。
在资管界,“公奔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前面介绍的“兴全系”猛将杨东、王晓明、杜昌勇等人自立门户外,东方红资管也为私募界输出了不少大将,前有陈光明创立睿远,后有林鹏创办和谐汇一,并且都已成为百亿私募。
董承非也不是今年第一例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基金经理选择跳槽或者转型,体制更为灵活的私募机构也吸引了大量公募人才。随着私募基金的日益壮大,或许将引来更多的明星基金经理加盟。
虽然私募有其独特优势,但创办自己的私募公司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私募公司的成功,不是一两个明星基金经理就能决定的,产品的发行时点、渠道的支持、投研团队的搭建等方面都至关重要。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后业绩一蹶不振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不少传奇人物都已成昨日黄花。
当然,如果董承非能够得到兴业系的支持,创业之路可能会更为顺利。
无论董承非去宁泉、睿郡或是自立门户,都将是对“兴全系”私募的再次壮大。随着明星基金经理的不断加入,私募的“兴全系”和“东方红系”也越来越多,不知道如今的局面是否是这两家愿意看到的呢。
1、新华优选成长,去年的大黑马基金,收益非常不错,但新华(原新世纪)公司比较小,业绩持续性是否能保证,我心里没底;
2、嘉实沪深300LOF,跟踪沪深300指数,覆盖沪深两市大、中盘风格股票(股指期货标的)。我觉得,它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跟踪沪深300指数的一只基金,规模最大,跟踪误差最小,而且管理费0.5%,托管费0.1%均是业界最低(与之相同的还有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就要选这样的;
3、易方达上证50,跟踪上证50指数,覆盖上证主要大盘风格股票(融资融券标的),但它的管理费是1.2%,托管费是0.2%,长期下来对组合收益的侵蚀很大,这样的指数基金我觉得不好,投资它还不如投资华夏上证50ETF 510050;
4、融通深证100,跟踪深证100指数,覆盖深证主要大、中盘风格股票(偏中盘),它的问题和易方达上证50一样,费用太高,管理费是1%,托管费是0.2%,不符合指数基金低费率的原则,投资它还不如投资易方达深证100ETF 159901以及它的连接基金;
5、金鹰中小盘,2008年以来异军突起,业绩一直不错,但与新华一样,小公司,我总是不太放心,始终忘不了2006年、2007年它长期只有晨星一星评价,而且它的基金经理龙苏云也在去年年底离职了;
6、嘉实主题精选,目前嘉实的旗舰基金,可以考虑,基金经理邹唯也挺有想法,属于剑走偏锋型,风格偏向中、小盘,积极参与主题投资,缺点是它的好大家都看到了,我不太倾向于投资热门基金;
7、交银施罗德稳健,曾经的牛基,现在业绩平平,当时创造辉煌的基金经理郑拓去年中旬就离职自己搞私募去了,同时交银施罗德的投资总监李旭利也在之后离职搞私募去了,人才流失如此严重,建议还是再观察一下吧;
8、博时主题行业LOF,2007年收益仅次于华夏大盘精选的基金,基金经理邓晓峰能力也不错,注重反向操作,虽然2008、2009两年收益平平,但我觉得还是可以考虑的,毕竟基金看的是未来获取更好收益的可能性;
9、兴业趋势LOF,王晓明率领的基金经理团队主动管理水平较高,风险控制较好,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优秀,且比较稳定。选择这只基金一般能跑进同类基金的前二分之一。兴业趋势LOF在同类基金中的特点不是始终跑第一,而是稳健和风险控制。
10、广发聚丰,2006年的牛基,当时是何等的风光,创下单日申购记录,并按比例确认,基金经理易阳方一直没变过,2008年以后一直业绩平平。
11、银华价值优选,早在2006年它的业绩就很好,当时就获晨星五星评价,只是2008年熊市中损失较大,逐渐被人淡忘,直到2009年再次爆发,业绩仅次于华夏大盘精选,再次为人们追捧,我对其观点是可以关注。
评价完了,我觉得在你列的这些基金中,可以选择:嘉实沪深300LOF、嘉实主题精选、博时主题行业LOF和兴业趋势LOF。
另外再向你推荐一只基金:南方中证500LOF,覆盖沪深两市小盘风格股票,与沪深300组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两市大、中、小盘风格的全覆盖。
至于选两个做组合,我觉得得选两只可以互补的基金,提供几个组合给你参考:
纯指数组合:嘉实沪深300LOF+南方中证500LOF
核心卫星组合:嘉实沪深300LOF+嘉实主题精选
兴业趋势LOF+南方中证500LOF
博时主题行业LOF+南方中证500LOF
主动型组合:博时主题行业LOF+嘉实主题精选
兴业趋势LOF+嘉实主题精选
反正大致的思路就是覆盖面广,风格互补,不要重叠,否则就失去了组合的意义。
最后,这些组合,尤其是纯指数组合的风险很高,你要有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承担较大损失的心理准备,祝你投资愉快!
王亚伟现在管理着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大盘精选及华夏策略两只基金,你问的业绩仅次于王亚伟指的是华夏公司范围内还是公募基金范围内还是所有证券投资基金圈范围内?另外业绩评定还有个时间范围
1.0203
日期 单位净值 累计净值 日涨幅
12-10 1.0203 11.2945 -1.17%
12-09 1.0324 11.3428 1.60%
12-08 1.0161 11.2777 1.40%
12-07 1.0021 11.2218 -0.36%
12-06 1.0057 11.2362 -0.05%
继飞力达、中新集团后,宁泉资产杨东与兴证全球基金董承非再次出现在同一家公司的调研名单上。
1、近日,味知香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11月上旬杨东、董承非和杜昌勇一同前去调研。值得注意的是,杨东鲜少亲自调研上市公司,但自10月董承非宣布卸任基金经理职务后,两人已经携手调研了三家上市公司,而且均为小市值标的。
2、杨东、董承非频繁“同框” 12月1日,味知香发布了2021年11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从公布的内容来看,11月11日,宁泉资产杨东携手兴证全球基金董承非对味知香进行了实地调研。 Image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中旬董承非正式卸任兴全趋势、兴全新视野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自此之后,杨东就频繁和董承非“同框”调研。 比如,从飞力达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来看,11月10日,杨东和董承非出现在调研名单中。11月24日,中新集团发布的11月10日调研纪要也显示,11月10日下午,杨东和董承非对中新集团进行了实地调研。
3、Image “兴全系”私募列队 自董承非卸任兴全趋势、兴全新视野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之后,其去向就备受关注。最近他频繁与杨东一起调研,也吸引了市场的目光。 前些年,兴全基金的不少知名基金经理“奔私”,比如杨东、王晓明、杜昌勇、吴圣涛等。杨东、王晓明、杜昌勇分别创办了宁泉资产、兴聚投资、睿郡资产,吴圣涛则加入了理成资产并担任首席执行官,这些私募也被业内统称为“兴全系”私募。上述基金经理虽然分属于不同私募,但彼此之间的交流较为密切,也时常一起参加上市公司调研活动。 比如,今年1月杨东和杜昌勇一起调研了洲明科技,11月回天新材的调研中则出现了理成资产和兴聚投资的身影。去年7月,王晓明创立的兴聚投资和杜昌勇创立的睿郡资产更是完成了合并,这也成为业内首例私募合并案。
4、Image 自董承非宣布卸任基金经理以来,多位业内人士透露他可能转战私募,最近的调研情况也是个信号,但究竟董承非是自立门户还是加入杨东的宁泉资产尚不可知。 中小市值标的备受关注 除了董承非后续去向备受关注,其与杨东共同调研的标的也吸引了众多目光。从目前披露的调研情况来看,中小市值标的似乎颇受大佬们青睐。
5、公开资料显示,味知香是一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主要从事半成品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从股价表现来看,味知香自4月末上市实现13连板后持续下跌,8月后维持震荡态势,目前市值仍不到100亿元。从调研记录来看,机构对味知香上市后的公司发展、行业竞争格局等问题颇为关注。 Image 除了味知香,杨东和董承非此前调研的飞力达和中新集团也均为中小市值标的,其中飞力达市值低于50亿元,中新集团市值低于150亿元。与此同时,多家“兴全系”私募近期也聚焦中小市值标的。 比如,杜昌勇最近亲自调研了天壕环境、精研科技等,理成资产吴圣涛两次亲自调研了鼎龙股份,王晓明则亲自调研了周大生。
6、Image 吴圣涛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历过多年的估值收缩后,中等市值的优质公司如果能够验证其长期成长性和确定性,将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