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李高(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

2023-01-07 20:53:15 股票 xialuotejs

关于参加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有关情况及河南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4月12日~14日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根据部地勘司安排,由地勘司、经研院、中矿联地勘分会有关同志组成调研组参加了研讨会,并就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中南地区地勘局长研讨会,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与河南省地矿局共同举办,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南地区六省(区)地勘局长及有关人员,应邀参加会议的有中矿联地勘协会、报社、甘肃等7个省地勘局、河南省内有关地勘单位的负责人,与会代表共约70人。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研讨会上代表认为,《决定》出台后全国地勘工作整体形势发展良好,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地质工作,有关各省(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包括出台实施意见、召开地质工作会议、起草配套文件,各省(区)在加大地勘工作投入、加强地勘行业管理、落实有关政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二是地勘单位普遍加快了改革发展步伐,围绕实现找矿突破、提高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调整队伍结构、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和新的成效。

研讨会认真分析了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体认为,一方面,受当前国内外“矿业热”的市场利好因素的影响,地质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整个地勘行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值得重视和研究。代表认为,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地勘单位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要进一步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发展中增强能力,在服务中谋求地位。

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中南地区地勘局长会议首次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参与合办,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通过交流研讨,有利于反映行业的共性问题,交流经验,更好地促进行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二、专题调研的基本情况

根据地勘司安排,调研组会同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围绕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模式,邀请了河南省地矿局、有色地矿局、煤田地质局、核工业地质局等地勘单位召开了专题座谈,并对河南地调院等基层地勘单位进行了重点调研。

(一)地勘行业管理的有关情况

河南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了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开展了大量行业调研工作,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落实地勘改革发展有关政策,认真反映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使有关落实政策具有可操作性,省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在有关政策落实过程中,重视发挥地勘单位的作用,多次邀请地勘单位参加,反复协调征求意见,共同研究制定有关的配套落实政策。

围绕地勘单位关心的矿业权管理问题,行业管理部门的同志介绍了大致的情况。河南省在探矿权设置和管理上,按地域划分为三类:一是禁止勘查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勘查开发的区域;二是限制勘查区,针对重点成矿区带,主要由国家和省投入加强地质调查,设立了大量矿调项目(如两权价款项目),这些项目鼓励国有地勘单位申请承担,项目完成提交后公开向社会“招、拍、挂”,收益或股份的15%归地勘单位。据介绍这样可以避免一个大的成矿区带被肢解为若干小范围的矿权,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勘查开发。三是自由申报区。一般按照“行申请者先得”原则,如果有重叠申请的,则通过“招、拍、挂”授予。据了解,河南省对一些认为相对好一点的空白区,也实行“招、拍、挂”。

(二)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

河南省地勘局、煤田地质局等地勘单位,基本上都是按照“以队为单元”的改革模式。河南省地勘局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队为基础,一队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实现事企分体运行。以队为基础,目的是保留事业身份;建立公司(资源型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目的是探索推进内部企业化。整体思路是实现“两精干一过渡”(事业精干、企业精干,社会统筹逐步过渡)。同时本着“资本增值、单位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按照“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地质找矿、是否有利于地勘事业发展、是否有利于队伍稳定)的标准,积极推进了二级地勘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主业的发展,如煤田地质局突出了主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对关联较弱产业采取了限制收缩政策。地勘单位认为,对于河南省的地勘单位,人均资本金普遍仅有2万~3万元(一般工业企业人均资本金在7万元以上),以局为单元的改革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来看,以队为单元的改革模式比较切合实际。

三、河南省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组建模式

河南省在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完成了“建实”目标,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

(一)总体情况

成立于1998年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00年经河南省编委正式批复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河南省政府通过豫编〔2000〕28号文、豫编办〔2004〕107号文、豫财预〔2004〕185号文,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意见》(豫政〔2006〕51号)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地调院的职能和预算,确定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基本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任务,承担并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环境地质调查及评价工作,为国家和省政府对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和综合利用等提供有关基础地质资料。明确地调院为全供事业单位,将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河南省政府还从项目、经费、办公及住宅用地等方面对地调院的建实做强给予了大力支持,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1)在管理体制上,河南省地调院实行的是“厅局共管、以局为主”的管理模式。为省编委批复的全供事业单位,编制500人。

(2)在地调院的内部运行机制上,地调院在全供事业单位全额预算管理体制下,实行“统分结合、分级分类”管理。即地调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由院统一管理;基本支出和公共费用全部列入省财政事业费预算。在此基础上,实行“三级二类”管理(“三级”指院总部、专业调查中心、分院;“二类”指对专业调查中心、分院实行两类不同的管理模式。)专业调查中心包括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城市与农业地质调查中心、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旅游地质调查中心、遥感所、国外项目部等,对专业调查中心的管理实行行政和业务上的直接管理,以确保预算内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根据专业性质和分布地域设置了14个地调分院,对分院则实行“院队共管,以队为主”的管理模式,分院既承担院下达的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也可自主开展一些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三)河南地调院模式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1)促进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河南省地调院通过队伍建实做强,有力促进了本省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项目经费连续以每年3000万元以上的速度递增,共承担国家与地方各类公益性地质项目83项,2006年项目经费达到90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2亿元。近几年河南地调院在省内外的地质找矿工作方面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新发现和评价大中型矿产地12处,并在基础地质调查、农业地质与城市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理顺了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管理体制。一是较好地协调了厅局关系,确立了“厅局共管、以局为主”的体制模式;二是正确处理了院队关系,从实际出发,保留了依托在各地勘单位的分院,形成了辐射地矿局各地勘单位和全省各地区的工作网络。这样既促进了地调院本身的建实建强,又兼顾了地质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调院与地质队之间在骨干人才竞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3)明确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职能定位。河南地调院明确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公益性地质工作的“1+6”专业服务体系(即: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基础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全面发展)。明确地调院主要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两权价款项目等),主要任务是成为“衔接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原则上不参与社会项目的竞争,不与其他地勘单位争利。

图1 河南省地调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示意图

四、问题和建议

这次研讨会和调研中,地勘单位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决定》落实及检查力度

地勘单位的同志认为,《决定》出台后各地贯彻落实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落实《决定》文件发了,会也开了,但仅仅落实在文件和程序上。还需要进一步督促检查,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另外,希望能够尽快出台《决定》的相关配套落实政策。建议国家加强对《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矿业权管理

在矿业权管理方面,一是地勘单位对探矿权“招、拍、挂”(尤其是空白地“招、拍、挂”)反映强烈,建议国家对矿业权“招、拍、挂”进行明确规定;二是不少地勘单位反映申请和取得探矿权难,反映有的省一年多连一个探矿权都不批,有的省将重点成矿区带纳入规划勘查区,只允许勘查基金等专项进入,不允许登记矿业权。地勘单位抱怨,“连找矿的权利都没有了”,怎么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

(三)呼吁协调落实地勘单位改革有关政策

主要还是集中在基地建设、住房欠账、装备、盘活国有土地等政策落实方面。河南反映,按照河南省总体部署,要求在豫地勘单位全部迁郑,提出能否给予经济适用房、征地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有代表反映,面对地勘单位人均资本金不足的现实,建议能否继续通过落实矿业权转增资本金等方式,给予地勘单位扶持政策。地勘单位建议,国家能否进一步出台支持国有地勘单位依法合理取得矿权的政策,由国有地勘单位代理“国家出资人”身份,承担各级财政安排的地质勘查专项,以及经营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针对地质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引进人才难等问题,提出建议国土资源部人教司协调有关部门,下达一些定向性的培训计划,以解决目前地勘单位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目前都是各地勘单位自身与地质院校协调定向计划,但省教育厅往往又不认账。

(四)切实改善地质工作环境

一要抑制地方政府掌控资源、经营矿业权的冲动。如某省(区)规定,非国家规划矿区,由地矿局统一登记,规划勘查,招商引资,通过补贴、贴息贷款等进行勘查,勘查后资源交由政府统一配置。一些省(区)省级地勘基金垄断重要的成矿区带,对其他社会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二要切实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地勘单位反映,要么是拿不到矿权,要么已有的矿权也无法正常工作。由于地方政府及社会投资者对地质工作及有关政策不了解,地方政府利用招商引资活动随意侵犯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还反过来埋怨矿业权人“圈而不探”。三是改善地质工作环境,关键是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目前地质工作已经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类“热钱”进入勘查市场,包括社会投资、地勘基金等,积极性都很高。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引导各方面的资金有序进入,关系到地勘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地勘单位也认识到,选择什么样的勘查资金,关系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甘肃地勘局介绍,地勘单位为了改善地质工作环境,主动协调市县政府合作开展矿产勘查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

调研中反映,当前地勘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在市场拉动和各种政策利好因素驱动下,近几年地勘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地勘单位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预期目标还远未实现。地勘行业当前的形势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个行业如何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国家对地勘行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及目标是什么?一些代表也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经过多年了,一些问题应该得到逐步理清,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调研工作,使出台的政策更加有效。行业管理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以及加强对改革政策的协调和指导。如许多地勘单位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遇到障碍,目前地勘单位的产权多元化,由于受身份、国资管理等政策影响,基本上只能采用内部模拟股份制的形式。另外,地勘单位反映现行的勘查费用定额普遍采用大调查定额标准,成本项目不全,对地勘单位在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定价谈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以解决。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李高(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 第1张

第十部分 附录

附录 APPENDIX

附录 APPENDIX

第三十九届理事会

理事长:徐绍史

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

副理事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京彬 马永生 邓 军 刘玉辰 朱伟林 李丕龙 李金发 杜金虎 邱建刚 范蔚茗 徐水师 琚宜太

秘书长: 朱立新

常务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 晴 朱立新 李建伦 李耀刚 杨文采 沈建忠 姜建军 胡清波 柴育成 阎凤增 彭土标 彭齐鸣 董树文 韩豫川

潘 懋

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俊 丁孝忠 万 力 马申达 马永生 王 平 王 达 王小烈 王云龙 王立峰 王训练 王汝成 王志红 王果胜

王京彬 王建青 王瑞江 毛景文 方先知 邓 军 邓运华 邓志奇 石建省 龙长兴 田凤鸣 田震远 史长义 冯安生

冯志强 曲亚军 朱 晴 朱 敏 朱文A 朱立新 朱伟林 朱祥坤 任小华 任雨来 庄育勋 刘山青 刘 卉 刘玉辰

刘亚川 刘传正 刘庆成 刘建朝 刘俊来 刘鸿飞 关凤峻 江新华 汤 毅 孙柏年 严光生 杜海燕 杜金虎 李 俊

李大华 李子颖 李文渊 李文鹏 李丕龙 李在文 李连举 李金发 李建功 李建伦 李洪喜 李高生 李海兵 李海忠

李超岭 李献华 李德连 李耀刚 杨艺华 杨文采 杨志刚 杨金湖 杨经绥 杨树峰 杨振宇 吴玉龙 吴永平 吴湘滨

邱建刚 邱增果 何先涛 何远信 何南飞 沙金庚 沈建忠 宋永祺 宋光齐 宋胜武 张 陟 张 群 张训华 张永波

张亚钧 张金昌 张顺金 张晓东 张培震 张维亮 张新兴 陈 汉 陈正国 陈宁璋 陈伟海 陈华文 陈军峰 陈建平

武 强 苗丰民 范蔚茗 林畅松 欧阳志鸿 罗立强 金之钧 金若时 周海民 周新源 单昌昊 单海平 孟宪来 项尝培

赵 越 赵文智 赵先良 赵保胜 赵宪敏 郝 芳 郝梓国 郝静野 胡 平 胡时友 胡建卫 胡清波 胡瑞忠 柏贵生

段子清 侯金武 侯春堂 侯增谦 姜玉池 姜建军 姜树叶 姚华舟 姚秉忠 姚建新 贾跃明 夏 鸣 柴育成 倪师军

徐义刚 徐水师 徐绍史 徐振坤 郭文秀 郭正堂 唐京春 黄润秋 崔 滨 阎凤增 琚宜太 彭土标 彭齐鸣 董书宁

董树文 蒋忠诚 韩子夜 韩晋芳 韩晓峰 韩豫川 程 新 程利伟 舒良树 舒德干 谢富仁 楼小东 蔡剑辉 谭克龙

熊先孝 熊盛青 潘 懋 霍全明 霍雅勤 魏连伟 魏国齐 魏雄斌

副秘书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 力 尹功明 付水兴 叶建良 白星碧 陈正国 陈国胜 周少平 周尚国 姚 超 郝梓国 姚超美 郭齐军 崔炯成

程爱国 雷时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理事长

徐绍史 国土资源部 部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副理事长

孟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 原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地质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7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王京彬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5号楼4区

邮政编码:10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邓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总地质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

邮政编码:10001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刘玉辰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3号

邮政编码:10003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副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石油大厦

邮政编码:10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李丕龙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总裁助理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

邮政编码:10003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李金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邱建刚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一号

邮政编码:10008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范蔚茗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徐水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

邮政编码:10003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 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2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朱晴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矿产勘查协会 秘书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东里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李建伦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李耀刚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77号

邮政编码:10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杨文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院士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沈建忠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处长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邮政编码:10086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胡清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副院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姜建军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柴育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常务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阎凤增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原总工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彭土标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副总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北小街2号

邮政编码:10012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 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韩豫川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院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院长

地址:北京大学东门逸夫贰楼(新地学楼)2442室

邮政编码:10087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秘书长

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万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尹功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处长

地址:朝阳区亚运村华严里1号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付水兴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5号院4区

邮政编码:10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叶建良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白星碧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副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陈正国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北顺街1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陈国胜 中国核工业集团地质矿产事业部 副处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十四号楼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周少平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科学技术局地球科学处 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周尚国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2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姚超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邮政编码:10072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专职副秘书长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 专职副秘书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姚超美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勘查处 处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郭齐军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7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崔炯成 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管理部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009室

邮政编码:10002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程爱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地质分会 副会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

邮政编码:10003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雷时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地质处 处长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廷栋 秘书长:耿树方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学哲学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朱训 秘书长:毕孔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北影小区23-4-202

邮政编码:10008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翟裕生 秘书长:陈宝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地质学史研究室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文A 秘书长:胡远彪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汝成 秘书长:蔡剑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孟宪来 秘书长:余际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苏民 秘书长:赵志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龙长兴 秘书长:雷伟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马申达 秘书长:周华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政编码:51007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石建省 秘书长:张发旺

地址:河北省正定县中山东路92号水环所

邮政编码:05080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亚川 秘书长:陈炳炎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南三段五号成都综合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技处

邮政编码:61004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耿树方 秘书长:范本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洞穴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陈伟海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地质所

邮政编码:541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汪贻水 秘书长:王静纯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2号1118房间

邮政编码:10081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洪涛 秘书长:施俊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达 秘书长:张林霞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号勘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灾害研究分会

秘书长:刘传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罗立强 秘书长:吴晓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测试中心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立新 秘书长:史长义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谢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中国地质博物馆宣传联络部

邮政编码:10003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裴建国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所

邮政编码:541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志红 秘书长:徐金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项礼文 秘书长:姚建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古地磁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日祥 秘书长:杨振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侯春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培震 秘书长:刘俊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于海峰 秘书长:王惠初

地址:天津市大直沽8号路4号天津地质所

邮政编码:30017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建伦 秘书长:李俊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鞠建华 秘书长:李志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航空遥感中心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1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陆春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烈荣 秘书长:郑桂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北京地矿局

邮政编码:10019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宝珺 秘书长:林畅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郝梓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王艳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石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杨经绥 秘书长:吴才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祥坤 秘书长:李延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陈毓川 秘书长:毛景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委会

主任委员:陈建平 秘书长:陈建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黄润秋 秘书长:伍法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侯金武 秘书长:郝爱兵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金之钧 秘书长:孙冬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群 秘书长:靳秀良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82号

邮政编码:71005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王弭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徐霞客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张宏仁 秘书长:曲兴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桩基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赵竹占 秘书长:胡平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胡平 秘书长:米宏泽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化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许志琴 秘书长:杨经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丰成友 秘书长:王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省级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北京地质学会

理事长:魏连伟 秘书长:刘学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地质大厦

邮政编码:10019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天津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任雨来 秘书长:李学美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长实道8号

邮政编码:30019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河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维亮 秘书长:刘胜民

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24号

邮政编码:05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山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岳盛林 秘书长:李凤德

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27号

邮政编码:03002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赵保胜 秘书长:乌恩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80号社会主义学院B座4楼

邮政编码:01001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辽宁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汤毅 秘书长:王宏亮

地址:沈阳市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黑龙江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韩振新 秘书长:崔滨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263号307室

邮政编码:15009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上海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阿根 秘书长:朱火根

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

邮政编码:20007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江苏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陶培荣 秘书长:朱士鹏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政编码:21001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浙江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楼小东 秘书长:王功逸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545号

邮政编码:31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安徽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学文 秘书长:柏林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号

邮政编码:23000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福建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何南飞 秘书长:丘文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东路49号

邮政编码:35000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江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吕细保 秘书长:黄越

地址:南昌市站前路176号

邮政编码:33000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山东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柏贵生 秘书长:王来明

地址:济南市建筑新村南路35号

邮政编码:25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河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段子清 秘书长:张天义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光北街9号王鼎国贸大厦3号楼811室

邮政编码:45001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湖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孙亚 秘书长:沈贵文

地址:武汉市武昌公正路27号国土资源厅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43007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湖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方先知 秘书长:胡秋君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号

邮政编码:41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广东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欧阳志鸿 秘书长:李鉴伦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地质大厦1808室

邮政编码:51008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杨政中 秘书长:张如放

地址:广西南宁市中心路2号广西国土资源厅大楼5楼

邮政编码:5300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海南省地质地理学会

理事长:廖正伟 秘书长:符和生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沙路88号

邮政编码:57020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学会

理事长:李英儒 秘书长:董世琳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四川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宋光齐 秘书长:秦钢

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人北综合楼

邮政编码:35000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贵州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在文 秘书长:廖莉萍

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164号

邮政编码:550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云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连举 秘书长:张家良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东风巷87号地质大厦附楼201室

邮政编码:65005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西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多吉 秘书长:刘鸿飞

地址:拉萨市北京中路21号西藏地勘局地勘处

邮政编码:85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陕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德新 秘书长:周明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00号

邮政编码:71005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甘肃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郭玉虎 秘书长:黄万堂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红星巷168号

邮政编码:73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海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刘山青 秘书长:李怀毅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107号青海地质调查院

邮政编码:81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刘卉 秘书长:韩伟

地址:宁夏银川市黄河东路915号

邮政编码:75000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胡建卫 秘书长:张冀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金银路52号国土资源厅办证大厅5楼

邮政编码:83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吉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韩晓峰 秘书长:张兴洲

地址: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鸽子楼323室(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邮政编码:130061

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工作职责

秘书处工作职责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常设工作机构之一,是落实上级有关部门批示精神和学会理事会决议的执行部门,是指导和协调分支机构及省级地质学会开展工作的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如下:

◇负责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秘书长会及年度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秘书长工作会议等会议的筹备及学会学术年会的组织、协调工作。

◇负责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申报、推荐,组织开展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

◇负责学会相关文件、制度、计划、总结、报告等的起草,负责日常文件的收发、分类、立卷、归档。

◇负责学会宣传工作,包括内部刊物《中国地质学会会讯》、《情况通报》等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学会网站的内容更新、发布、维护等。

◇负责分支机构申报、年检等工作。

◇负责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地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认证申报、培训、档案管理等日常业务工作。

◇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禹启仁处长

华丽娟副处长

孟庆伟工程师

金耀仙

李彬飔

孙莉莉

期刊处工作职责

◇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3种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对中国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各省级地质学会主办或协办的刊物,做好管理、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网站的日常维护。

郝梓国处长

章雨旭副处长

周健研究员

张玉华工程师

费红彩高级工程师

刘恋

黄敏

王晓娟

李捷

孙立卿

黄汲清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2004年6月7日9时30分,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由国土资源部联合全国政协办公厅、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发起,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协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席大会。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及其他发起单位领导,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国土资源部领导鹿心社、叶冬松、陈邦柱、孟宪来、王世元,原地矿部、国土资源部老领导朱训、塞风、夏国治、方樟顺、张文驹、张宏仁、陈洲其、蒋承菘、杨朝仕、董道华,有关单位领导洪绂曾、沈国舫、邱中建、宋南平、张耀仓、茹克、孙枢也出席了大会。

大会由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代理事长、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文盛同志主持。

首先,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孙枢宣读关于颁发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决定,授予刘敬党、余秋生、陈志勇、李金高、李丕龙、孙龙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授予金小赤、彭平安、王京彬、郭正堂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授予邓军、刘树根、蒋少涌、武强教师奖。值此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颁奖。获奖者们随着《勘探队之歌》的乐曲声走上主席台,从曾培炎、路甬祥、徐冠华和孙文盛等领导人的手中接过鲜红的获奖证书。全场热烈鼓掌,表示祝贺。

接着,曾培炎副总理发表讲话,他说,黄汲清先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地质工作和科学事业,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他简略地回顾了黄汲清先生光辉的一生,高度评价了黄汲清先生的优秀品格和为地质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号召大家向黄汲清学习,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发扬求实创新精神,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努力做好新时期的地质工作。

孙文盛部长最后说,曾培炎副总理的讲话对我们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国土资源系统的同志们来说,既是巨大的鼓舞和关怀,又是殷切的期望和嘱托。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门新的职能和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温家宝同志指出,地质工作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先头部队”的作用,贯穿建设的全过程,并且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要求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出席大会的还有:刘东生、杨遵仪、涂光炽、施雅风、叶连俊、王鸿祯、陈梦熊等50位两院院士,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黄汲清先生的子女、亲属、生前友好和家乡仁寿县代表,第一届和本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第37届理事及秘书长、副秘书长,国土资源部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领导和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色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地震局、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地质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地质中心、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领导和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石油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领导和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领导和专家,已故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赵亚曾、李春昱和程裕淇先生的晚辈等,共计500余人。

纪念大会召开之前,曾培炎副总理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全体获奖者和黄汲清先生的亲属代表,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上午10时30分,按照中国地质学会的安排,继续进行纪念活动,有350人参加。40多位院士不顾年事已高,继续与会,体现了他们对黄汲清先生的仰慕之情。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毓川院士主持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戴进业代表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发起单位、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致贺词。给本次纪念大会发来贺信和贺电的有: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古生物学会、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等单位。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以个人名义发来贺信,还有刘池阳、周志武、张云湘、王战等个人发来贺信和贺电。

陈毓川代表会议的发起单位、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向发来贺信和贺电的单位和个人,向参加这次会议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正堂代表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发言。他表示,我们14名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能够得到以黄汲清命名的地质科学技术奖,感到非常光荣。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我们迅速成长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辽阔的国土和广袤的海域,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组织上的关怀、事业上的重托、同行们的支持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前提。我们将把这次奖励作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努力攀登新的高峰,不辜负党和政府及老一辈科学家的期望。

接着,刘东生、施雅风、叶连俊、王鸿祯、陈梦熊和肖序常六位院士相继发言。

刘东生院士回忆说,他与赵亚曾之子是中学同学,那时他就听说黄汲清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十分负责的前辈;在赵亚曾先生不幸遇害后,黄先生长期为赵先生的子女提供了生活和学习费用。后来在黄先生手下工作,更感到黄先生十分注意提携青年人。

施雅风院士说,黄先生是他最景仰的地质学大师,钦佩黄先生对冰川研究有很深的功底。

陈梦熊院士回忆了1945年起黄先生带领他和其他8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进行全国1∶100万和1∶300万地质编图工作的经历,他说,黄先生对年轻人要求严格,但作风民主;工作时严肃认真,工作之余则谈笑风生;还和黄夫人一起经常参加青年人的文体活动。陈梦熊说,黄先生十分重视年轻人野外地质工作能力的培训。陈院士还批评现在有些人好像水平很高,但到野外去不认识断层,最普通的岩石也搞不清,有的甚至连罗盘都不会用。

叶连俊院士回忆说,在重庆时期,日本鬼子的飞机天天轰炸,我在山上能看到日本的飞机扔炸弹。就在这种情况下黄汲清却在防空洞中写他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上面轰轰响,洞里什么资料也没有,他天天写,出洞后由别人给他打字。我们问他您为什么这么紧张工作,他说:我做了好多工作,现在应该把它纪录下来,如果炸死了不是白浪费了吗?无法向国民交代。这种情景,真是感动了我们。叶先生说到此处,十分动情,潸然泪下。

王鸿祯院士重点总结并赞扬了黄先生的高尚品格:景仰前辈,尊重同龄人,提携后生。倡导章鸿钊、丁文江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和设立青年地质科学奖就是很好的证明。

肖序常院士说黄先生严谨而民主的科学学风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促进了自己成长。他还介绍了黄先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态度:一不盲从,二不轻易否定,三要结合中国的实际。

下午进行黄汲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学术报告会,有150人参加,由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邱中建主持。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张彦英作了“发扬黄汲清先生的治学精神”报告,李星学院士讲了“黄汲清先生对中国二叠系研究的重要贡献”,任纪舜院士谈了重读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体会,丁国瑜院士作了“新构造研究的几点回顾”报告,李廷栋院士作了“中国地质编图的先驱——黄汲清先生”的报告,李德生院士报告的题目则是“辛勤调查山川盆,广描油气发展图”。这些报告从地质科学的不同角度缅怀了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的卓越贡献,并展示了当今地质科学几个主要方面的重大进展。

中国地质学会十分重视这次纪念活动,除了筹划纪念大会外,还在《地质论评》2004年第3期出版了纪念专号,组织出版了《黄汲清年谱》和《我的回忆——黄汲清回忆录摘编》两本书,并请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分别题词。

这次纪念大会开得很成功,正如曾培炎副总理讲话所说:纪念和学习黄汲清先生,继承和发扬黄汲清先生的精神,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广大地质工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目标,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国家的繁荣强盛作出贡献;就是为了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勇攀科学高峰;就是为了大力弘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精神,为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黄汲清先生的一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忠于共产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博大志气;严谨笃学、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正直诚实、刚正果断的优良品质;关心青年、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他的精神鼓舞着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的几代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学习他。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科学时报、证券时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海外联谊会网等对这次纪念大会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