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候车的心情总是不同,回家时,等一分钟就像一个世纪那么久,激动、心急;离家时,1个小时就像1分钟那么短,无所适从,依依不舍。
——题记
一眨眼,为期两天的周末小就over了,昨天才到家,现在就得离开。想多待一分钟,奈何上班在即,列车已慢慢驶来,纵有不舍也不得不打包离家奔向车站,驶向远方。
候车时拿出手机浏览朋友圈,看到学弟发的动态:“出门在外,害怕回家,更怕离家。”这话说到多少人的心坎里,尤其是在外闯荡的男男女女。
每每临近节假日,就想把自己藏起来。可是家里的 *** 来了一通又一通,不堪 *** 轰炸的我们总会踏上回家的路,却总在路上惆怅不已。
一到家必定有一堆问题等着你来回答,诸如“有对象了吗?”、“何时结婚”、“工作考得如何”等等。到了收假时却又害怕离家了,总有太多牵挂放不下,总不能安心离开。
就在我默默感慨时,侄女抱怨了一句:“这车真慢,等得人心烦”。一问才知她忙着回学校赶作业。
侄女是个高中生,放假的同时,老师布置了无数作业,还得赶回学校赶作业。于她而言,等之一字确实心烦,毕竟她内心深处已经够烦忙了,离家的愁绪早被赶作业打消。也不知道怎样安慰她,索性不说,就听她一个人抱怨。
看着愁眉不展的侄女,蓦然想起上学时的自己。
我是在外省上的大学,一个学期回家一次。那时候的我总在放假前一天迫不及待收拾东西,总是看表,看还有多久下课,看还要多久才能考完所有科目。终于考完时,兴奋极了,拖着行李箱马不停蹄地朝着车站奔跑。
在候车室候车的时候焦虑不安,明明只需再等几分钟,列车就到了,却感觉等了一个世纪那么久。心里不停祈祷列车赶快来,我要回家,然而这个时候的列车好似在开玩笑,故意慢了很久很久。
那个时候,虽然等待很漫长。可是只要想着列车一到,离家便近了很多,就感觉很幸福。抬头看列车信息时就像家在向自己招手,很雀跃。
人生总有无数等待,在食堂吃饭要排队等待,去澡堂洗澡赶上洗澡高峰期要等待,坐车要等待……有的等待是幸福的,就像等待回家的列车,等待爱人归来;有的等待却是无奈的,等来等去,等到花开花落,等来的不过是无果和虚无。
总会有人说,你等我回来、等下一次、等……
等之一字给了人希望,一个美好而浪漫的希望,却总在等待中被失望填充。等,就成了经年累月, *** 不在,初心不在,最终分道扬镳,各安所以。
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所以不愿意等别人太久,如果与人相约出行,到点不至,我便会自行离去。不管你什么理由,在我看来,不如期赴约便是不真诚,也就不值得等待。就像一个诺言,看着很美好,却等了一个又一个佳期,错过了一个又一个佳期,最终被失望填满,不再信诺。
等待中,一分钟和一个世纪其实就是一念之间而已,有的把一分钟变成了经年累月,有的把经年累月变成一分钟,幸福一个世纪!
601111 中国国航
中国国航于2004 年12 月15 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753)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交易代码AIRC)上市;于2006 年8 月18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601111)上市。至2022年4月底,本集团合计运营752架飞机,其中自有飞机303架,融资租赁240架,经营租赁209架。
一、主营业务
2021年实现客运收入583.17亿元,同比增加25.90 亿元。其中,因运力投入减少而减少收入12.91 亿元,因客座率下降而减少收入13.52 亿元,因收益水平上升而增加收入52.33 亿元。
货邮运输收入111.13 亿元,同比增加25.60 亿元。其中,因运力投入增加而增加收入10 亿元,因载运率上升而增加收入7.91 亿元,因收益水平上升而增加收入7.69 亿元。
油价波动的影响:若平均航油价格上升或下降5%,本集团航油成本将上升或下降约10.35亿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假定除汇率以外的其他风险变量不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使人民币升值或贬值1%,将导致净利润分别增加或减少3.17 亿元人民币。
二、业绩情况
2021年,营业收入745.32 亿元,同比增加7.23%。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724.82 亿元,同比增加7.69%,其他业务收入为20.50 亿元,同比减少6.86%。期内汇兑净收益为12.35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亏损为166.42亿元。主要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航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9.18亿元,同比下降11.41%;净利为亏损89亿元。
三、投资要点
1、“五个一”政策逐渐放开,国际航线逐渐增加
2020年3月开始实施的控制国际航班量的“五个一”政策(一航空公司、一个国家、 一条航线、一周、一个航班的规定)。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后,三家国内航司(南航、国航和海航)收到了民航局新增国际航班的额度配置,往返更多国家的增班将在与外方民航主管部门沟通达成一致后逐步公布。中国国航2020年海外客运收入占比为18.7%,2021年受疫情影响,减少至7.44%。随着国际航线管控的放开,公司有望收益。
2、疫情方面,国常会提出将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制定便利外企人员往来措施,中国驻多国大使馆近日放宽了回国前检测要求。中国驻美国、爱尔兰、丹麦、西班牙、泰国、孟加拉、埃及等多国大使馆已陆续发布通知,放宽赴华人员行前检测要求,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不再要求任何血清抗体检测,以及取消对既往感染史人员肺部CT或X光的检查,部分领区改为行前48小时内接受“双核酸”。
而在稳外贸中,首次提出涉疫地区(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域)所在省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定重点外贸企业名录和相关物流企业、人员名录,对生产、物流、用工予以保障,尽快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复工达产,保障外贸供应链稳定。随着中高风险地区复工复产的有序展开,利好航空。
3、技术上看,10月均线支撑力度较大。日线方面,股价处于布林中轨与上轨之间,短线走势较强。
航运板块属于困境反转,近期政策频出。公司国际航线占比较高,疫后弹性大,可逢低关注。
风险:疫情反复;国际航运不及预期;油价上涨。
百年一个世纪,现在是 21世纪10年代
拓展资料
世纪,指计算年代的单位。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
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之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之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00年则为21世纪的之一年。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我国之一个火箭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20颗航天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今年4月16日成功着陆,自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以来,我国已有共20人次航天员成功完成天地往返。
历经66年,经过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沉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并以其为引领,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大幅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我国探空火箭技术之一步,“8公里也了不起”
1958年的热词之一就是“卫星”。当“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发出后,各项工作加快开展。同年7月,中国科学院初步提出了我国卫星规划和“三步走”思路,并向聂荣臻报告:之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
此时的任务分工是:火箭以国防部五院为主,探空头和卫星及观测工作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相互配合。要求苦战三年,实现我国之一颗卫星上天。
1959年1月,中国的航天研究探索的重点转到探空火箭上。因缩短战线,突出了重点,次年2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公里,迈出了我国探空火箭技术的之一步。
当时, *** 询问了相关发射情况后,意味深长地说:“8公里也了不起。”并鼓励大家:“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之一颗 *** 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之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之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之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太空传来《东方红》旋律,树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之一座里程碑。
此后,我国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1999年,又提出“两弹一星”精神,其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种精神一脉相承,呼应时代背景,也强调探索浩瀚宇宙,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
在航天事业初创阶段,钱学森、任新民、王希季、杨嘉墀等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义无反顾回国,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孙家栋等众多科技工作者以国为重,听从国家安排、不计个人得失,汇聚到航天战线,为重大任务奉献终生。
1977年,首提“一箭多星”设想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空间时代。这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东方红一号”升空后,发射一种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被提上日程。这颗卫星除了要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外,还要兼顾航天新技术试验任务。
1971年3月3日,我国之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该星进入太空后,顺利进行了空间科学探测,并获取了相关数据,为研制之一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实践二号奠定了基础。
1977年,“一箭多星”设想提出。1981年9月,实践二号卫星通过“一箭三星”的方式发射成功。此后,航天人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即研究返回式遥感卫星及其大型运载火箭。
航天器全部或其中一部分,在空间完成了预定任务后,需要再返回地球的,称为返回式航天器。根据有效载荷和任务、目的不同,返回式卫星可以分成许多类,但都需要解决卫星返回技术。
实际上,我国自1966年初就开始了返回式卫星的方案论证工作。最早的返回式卫星通过在星上安装相机,在轨道上分别对国内预定地区和星空进行摄影,从而获取一些地面和空间信息,因此被称为返回式遥感卫星。
在历经过一次发射失败后,1975年11月,我国发射返回式卫星获得成功。卫星在空间工作正常,运行三天后,按预定计划成功返回地球。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此后,我国的气象卫星、通信卫星也开始步入研制阶段。从1956年到1978年,我国航天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尤其是1975年至1978年,我国连续3次成功试验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颗重型卫星,标志着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神五”载人升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夙愿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航天事业也发生了新变化——开始集中力量发展急用、实用卫星。
1984年4月,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卫星通信工程告捷。1986年2月,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并顺利定点。由此,我国空间事业从试验走向了应用阶段,空间技术开始更好地造福国家、服务人民。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卫星成功定点后不久,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航天工业部《关于加速发展航天技术的报告》,确定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航天技术的目标任务是“新三星一箭一论证”。
其中,“新三星”指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资源一号资源卫星、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一箭”指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一论证”即开展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
1987年起,国防科工委组织专家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证,得出结论:之一,中国人一定要上天,而且要快,否则跟不上世界发展形势;第二,中国载人航天要用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第三,要想搞飞船,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我国先后成功发射4艘“神舟”号飞船,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顺利将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夙愿,树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二座里程碑。
这些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而这些成绩也是靠自力更生起步并在自主创新发展中取得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正式提出,这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反映了我国在1986年着手开展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和1992年正式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航天工作者在投身航天事业建设中铸就的一笔精神财富。
让五星红旗在月球、火星表面展开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兴起了探月潮。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进步,我国航天人也将目光投向月球和深空。
2000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2年10月,中央明确要求抓紧月球探测工程的论证工作。2004年初,绕月探测“嫦娥工程”正式批准立项。
此后,我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绕”指计划在2004年至2007年,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落”指计划在2013年前后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回”指计划在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完成绕月探测;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也是我国成功研制的之一个行星际探测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造访拉格朗日点、第四个开展小行星探测的国家。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的国家;2019年1月,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率先在月球背面刻上中国足迹,还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2020年,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收获宝贵样品。
至此,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期顺利完成。2019年嫦娥四号任务完成后,探月精神被首次提出,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完成后,探月精神被再次确认,其主要内涵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历经16年的探索,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创了世界探月史的奇迹。在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去年6月,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秘,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等影像图,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继月球之后,五星红旗在火星表面展开。
北斗卫星导航,把时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蹚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道路。
回顾“北斗”诞生之路,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导航卫星的“从无到有”。
1994 年,中国的卫星导航工程获批立项,并以“北斗星”命名,这就是“北斗号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孙家栋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
1994年2月,一份名为《关于印发〈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立项报告〉的通知》的文件印发。自此,中国开始了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建设。
2000年10月、12月,北斗一号01星、02星相继发射成功并实现在轨稳定运行,构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2003年底,我国北斗导航试验系统正式运行,开始面向中国及周边提供有源服务。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的国家。
2009年,我国开始建设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解决了制约高质量、高水平导航系统建设的核心技术问题,破解了我国全球布站难的困局,实现了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100%国产化自主可控目标,确保了我国自主导航定位系统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2020年7月,以“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为主要内涵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被提出,反映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后,历经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北斗团队在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跨越发展过程中的峥嵘奋斗。
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搞航天、干事业、既要靠物质的力量,更要靠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是伟大的精神,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
文内史实参考自《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
新京报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一个世纪是多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一个世纪是多久、南方航空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更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