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分别是铁山垅矿山、盘古山钨矿山、金鸡山矿山。于都县,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
画眉坳钨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江乡境内,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具有江西赣南钨矿典型的“五层楼”规律。
画眉坳矿区地处华南加里东褶皱系、赣中南隆起、赣西南凹陷、信丰-于都褶断束北端。次级构造单元属于安福-古龙岗构造隆起区,东、西两侧分别与青塘-银坑坳陷带、兴国坳陷盆地相接,属于赣南W-Sn-Mo-Bi-REE-U-(Pb-Zn-Au)成矿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除少量第四系堆积外,主要由震旦系变质岩组成,其主要岩性为硅质板岩、硅质千枚岩、片岩和变质砂岩,矿区矿体产于外接触带震旦系变质砂岩中。按岩性组合可划分为千枚岩组(Z2-1)、片岩组(Z2-2)、片岩与变质砂岩互层组(Z2-3)、片岩夹变质砂岩组(Z2-4)、变质砂岩夹片岩组(Z2-5)5个岩组,皆呈整合接触关系,出露总厚度大于1200m。
(2)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节理、裂隙十分发育,褶皱构造简单。矿区褶皱构造呈一近似弧形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平缓。在片岩层中往往发育紧闭的复卧式小褶曲,规模较小。区内断裂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两种。成矿前断裂以成组成带的裂隙为主。成矿后断裂共分北东向、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4组,区内皆可见到互相切错、交叉重叠现象。北东向断裂破碎带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框架,控制矿床产状和规模。
(3)岩浆岩
矿区未见岩浆岩出露地表。钻孔证实主矿带西区标高500~100m间有大量花岗岩脉侵入于变质岩系中,一般沿层面、片理面或小角度斜交的裂隙面贯入;主带东区标高150~10m间只存在少量花岗岩脉,推断花岗岩体隐伏在标高-100m以下;花岗岩化学类型属富碱质、超酸性、铝过饱和型,属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产物。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矿体产于外接触带震旦系变质砂岩、板岩、片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形态一般呈规整的脉状,接触面有凹凸不平,与围岩界面清晰,但细部变化复杂,分支复合、尖灭侧现、膨大缩小、锯齿状折曲等现象多见。
按矿体成组成带分布特点及开采条件矿区自北向南分为主带(画眉坳区段)和雷公地矿带,两带水平间距600余米。
主带(画眉坳区段)长1200m,宽180~200m,延深大于800m,总体走向45°~50°,倾向西北,倾角75°~88°。以主干断裂F1为界,分东西两区,西区矿体主要是单独大脉及部分平行薄脉,赋存深度浅;东区为密集平行薄脉,平均含脉密度4.4条/m。该区段共圈出编号矿脉84条,其中主要矿脉7条,次要矿脉10条。矿脉走向55°~75°,倾向北西,倾角75°~85°,矿脉单体长30~200m,常呈尖灭再现、分支复合、侧幕追踪状。全脉延长可达500~900m,脉宽0.1~1.0m,平均脉宽0.45m,倾向延深400~800m,平均品位WO31.409%。
雷公地矿带可分为Ⅰ、Ⅱ、Ⅲ带及其他规模较小的矿化标志带,总体产状陡;该区段共圈出编号矿脉31条,矿脉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75°,矿脉平行密集成群分组。矿脉群走向延长300~800m,一般脉宽0.10~0.70m,最宽1.80m,一般延深400~500m,最大延深达800m以上,平均品位WO30.171%~1.051%。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区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黑钨矿,少量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矿石。
矿石结构有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共结边结构、乳滴状结构、压碎结构、揉皱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梳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放射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标本名称 石英脉型钨矿矿石 编号 DB073-1 形成时代 燕山早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呈灰白色,中细粒粒状结构,脉状—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白钨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母、绿泥石等。WO3品位为3.7%
成因类型 高温热液-石英脉型 产地 江西省兴国县画眉坳钨矿
1.矿区地质特征
大湖塘石门寺钨矿是超大型钨矿床,系我国近期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大湖塘石门寺钨矿位于下扬子成矿省江南地块中生代铜钼金银铅锌成矿带,赣北九岭钨多金属矿集区中。赣北九岭钨多金属矿集区北东长约20km,南东宽约10km,分布有大小钨锡铜钼矿床及矿点15处,是一个以钨为主伴生铜、钼、锡、铍、铌、钽等有色和稀有金属的钨多金属矿集区。区内发育的主要矿床有大湖塘钨矿、大河里钨钼矿、狮尾洞钨矿、茅公洞钨矿、新安里钨锡矿和石门寺钨矿等(图1-7)。
图1-7 大湖塘钨矿区域地质图
(据江西省武宁县大湖塘北区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2)
1—第四系;2—中-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安乐林组;3—中-新元古代双桥山群修水组;4—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5—燕山中期花岗岩;6—燕山晚期花岗岩;7—矿床及矿点;8—断层
2.矿体特征
石门寺钨矿矿体按照工业类型可划分为细脉浸染型、热液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大脉型,具有多次成矿和“一区三型”的特点(图1-8),但是,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型细脉浸染状白钨矿矿体WO3的资源储量占整个矿区WO3资源储量的74%以上(项新葵等,2012a)。据《江西省武宁县大湖塘北区钨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2)》,矿区内钨平均品位为0.182%,共生铜平均品位为0.524%,共生钼平均品位为0.099%。
图1-8 石门寺矿区地质剖面图
(据项新葵等,2012a)
1—燕山中期花岗斑岩;2—燕山中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3—燕山中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4—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5—不同岩石单元界线;6—热液隐爆角砾岩边界线;7—热液隐爆角砾岩型矿体;8—细脉浸染型矿体;9—石英脉型矿体;10—糜棱岩、千枚糜棱岩及糜棱片岩;11—硅化;12—断层
细脉浸染型矿体分布于石门寺矿区的主要地段,产状总体平缓,厚大的工业钨(铜)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产于燕山中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株与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基的外接触带,以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型细脉浸染状白钨矿矿体为主;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主要分布于石门寺矿区中部,隐爆角砾岩顺断裂贯入燕山中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中,以角砾状和网脉矿化为主,胶结物石英脉充填,岩石中见有小团块状、短柱状、针状黑钨矿;石英大脉型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切穿矿区各岩石单元和其他类型的矿体,矿石矿物主要为黑钨矿。
花岗岩型钨矿石含矿母岩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主要为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其次为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石矿物为白钨矿,呈不规则粒状与长石和石英紧密共生,在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矿化呈脉状分布,形成白钨矿石英脉,脉宽1cm左右,白钨矿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分布于脉中或脉侧。隐爆角砾岩型矿石主要为自形—他形晶结构,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为黑钨矿、辉钼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包括云英岩角砾中的粒状石英和硅化石英脉中的块状石英,其次为白云母;角砾成分为云英岩等,胶结物为硅化石英脉;黄铜矿和黑钨矿主要发育在硅化石英脉中,而辉钼矿则主要分布于云英岩中。石英脉型黑钨矿石呈板状自形晶、伟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黑钨矿,其次为白钨矿及少量的辉钼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含量大于>90%,其次有少量的斜长石。
3.成因模式
石门寺钨矿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矿床(图1-9)。在控矿因素上,主要为构造控矿和岩浆岩控矿。在构造控矿方面,近东西向断裂在区内规模最大,主要分布在该区中部罗丝塘—新安里一带,该断裂控制着区内燕山期岩浆岩和矿床(点)的分布,构造的交汇部位通常为早白垩世花岗岩和钨矿床的分布,为区内控岩控矿的主导构造(阮昆等,2013)。
图1-9 大湖塘钨矿成矿模式图
(据林黎等,2006)
1—石英细脉带型;2—石英大脉型;3—云英岩型;4—蚀变花岗岩型;5—隐爆角砾岩型;6—燕山早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7—燕山晚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8—晋宁期花岗闪长岩或中元古代浅变质岩
在岩浆岩控矿方面,大湖塘钨矿地层出露很少,而岩浆活动强烈,大致可分两个系列,即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系列和燕山中期花岗岩系列;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呈岩基产出,为九岭岩体的一部分;燕山期花岗岩呈小岩株、岩瘤或岩墙(脉)产出,前者为主要的容矿围岩,后者为成矿母岩(项新葵等,2012b)。
4.矿床系列标本简述
2010年,本着展示大湖塘钨矿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原则,采用矿区定点捡块方法共采集标本14块(表1-3),类型主要分为矿石、围岩和蚀变围岩3类。采集矿石7块,岩性主要有南区的花岗岩型钨矿石、北区钨矿石门寺矿段的黄铜矿辉钼矿矿石、含辉钼矿黄铜矿矿石、角砾状黄铜矿辉钼矿黑钨矿矿石和北区钨矿大岭上矿段的石英脉黑钨矿石。采集围岩5块,主要是晋宁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硅化碎裂似斑状花岗岩和硅化云英岩。采集蚀变围岩2块,岩性为硅化云英岩化似斑状花岗岩和云英岩化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表1-3 江西九江大湖塘钨矿采集标本
注:表中W3-B代表大湖塘钨矿标本,W3-b代表该标本薄片编号,W3-g代表该标本光片编号。
5.图版
(1)标本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W3-B01
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黑云母。斜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最大可达8mm左右,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含量约25%。黑云母,黑色—棕褐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含量约15%。见少量白云母,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2
花岗岩钨矿石。矿石含矿母岩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黑云母。斜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自形—半自形晶,粒径3~5mm,最大可达8mm左右,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径2~4mm,含量约25%。黑云母,黑色—棕褐色,自形—半自形晶,粒径3~5mm,含量约15%。可见长柱状角闪石,边缘蚀变为黑云母,含量约5%。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细粒状,与长石极其相似,肉眼难以区分,在紫光灯下发天蓝色荧光,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他形细粒结构,含量约1%。偶见细小鳞片状辉钼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3
花岗岩钨矿石。矿石含矿母岩为云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中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黑云母和白云母。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自形—他形板粒状,粒径1~3mm,部分达4mm,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细粒结构,含量约30%。黑云母,黑褐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1~2mm,含量约2%。白云母,白色—无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约1mm,含量4%~5%。由于硅化、绢云母化,岩石颜色变浅。矿石矿物为白钨矿,白色,肉眼难区分,只有在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呈稀疏浸染状分布,粒径约1mm,含量约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4
似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次为黑云母,含量约10%。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自形—他形粒状,粒径3~5mm,大者可达10mm左右。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黑云母,黑色,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5mm。基质成分与斑晶成分相同,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细粒结构,斜长石含量约60%,石英含量25%~30%,黑云母5%,并见少量白云母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5
硅化碎裂似斑状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次为黑云母,含量约10%。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自形—他形粒状,粒径3~5mm,大者可>10mm。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粒径一般3~5mm,大者可达10mm左右。黑云母,黑色,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5mm。基质成分与斑晶成分相同,主要由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细粒结构。岩石中硅化十分发育,主要呈脉状,粗脉宽2~3cm,细脉宽1~2mm。宽脉未见矿化,细网脉中可见微细粒黄铁矿或微量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6
硅化云英岩化似斑状花岗岩。岩石呈灰色—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蚀变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长石,白色,他形粒状结构,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含量高时可达60%左右。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后期硅化形成石英脉。黑云母,深褐色,粒径1~3mm,分布不均,局部集中成聚斑,含量约10%。白云母,白色—无色,细粒状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7
硅化云英岩。岩石呈浅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为云母。石英,他形粒状结构,硅化后呈块状,含量约90%。绢云母、白云母,白色—浅棕黄色,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8%。岩石中零星分布有黄铜矿和辉钼矿,他形细粒结构,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8
云英岩化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浅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次为黑云母。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粒径3~5mm,大者可达8mm,含量35%~40%。钾长石,肉红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5mm±,大者可达10mm,含量约20%。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30%。黑云母黑色,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约5%。可见星散状微细粒状黄铜矿和黄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9
角砾状黄铜矿辉钼矿黑钨矿矿石。矿石为灰白色,中粗粒结构,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为黑钨矿、黄铜矿和辉钼矿。黑钨矿,黑色,长柱状、针状,晶体大小可达1mm×18mm,条痕为红褐色,半金属光泽,含量约5%。黄铜矿,亮黄色,金属光泽,他形细粒结构,含量1%~2%。辉铜矿,铅灰色,金属光泽,他形细粒结构,含量<1%。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白云母。角砾成分为云英岩,胶结物为硅化石英脉。黄铜矿和黑钨矿主要发育在硅化石英脉中,辉钼矿主要分布于云英岩中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0
黄铜矿辉钼矿矿石。矿石呈灰白色,他形粒状结构,角砾状构造。矿石矿物有辉钼矿和黄铜矿,以胶结物形式充填于碎裂石英脉裂隙中。辉钼矿,铅灰色,金属光泽,细脉状分布,可见1~2mm宽的纯辉钼矿脉,含量2%~3%。黄铜矿,亮黄色,金属光泽,他形粒状,细脉浸染状,含量5%~10%。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少量白云母。石英,乳白色,油脂光泽,含量约8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1
含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岩石呈白色—浅灰白色,非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几乎全部由非晶质块状石英组成。裂隙中充填有辉钼矿和黄铜矿,多呈细脉状分布,在裂隙交汇部位形成团窝状,含量1%~2%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2
石英脉黑钨矿石。岩石呈乳白色,粗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为黑钨矿,黑色,自形粗晶结构,聚晶集合体呈柱状,半金属光泽,条痕呈深褐红色,晶柱长度可达5cm,含量约5%。脉石矿物为石英,白色—乳白色,油脂光泽,含量约95%。在黑钨矿中见有微量黄铜矿、黄铁矿和辉钼矿,含量<1%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3
花岗岩钨矿石。岩石呈灰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石含矿母岩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次为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6mm,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2mm,含量约20%。黑云母,黑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局部集中,平均含量约10%。角闪石,黑色,自形晶,长柱状,粒径大小约为2mm×8mm至3mm×10mm,边缘蚀变成黑云母,含量约5%。矿石矿物为白钨矿,乳白色、浅灰白色,他形不规则粒状结构,星点状分布,与长石和石英紧密共生,在紫光灯下显天蓝色荧光,可见白钨矿石英脉,脉宽1cm,平均含量约2%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14
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灰色—黑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石英,次为黑云母。斜长石,白色—浅灰白色,半自形粒状,呈似斑状构造,粒径3~5mm,大者可达8mm,含量约5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径2~3mm,含量约30%。黑云母,褐黑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约2mm,大者可达4mm,含量15%~20%。岩石中含有暗色细粒包体,主要由暗色矿物黑云母、阳起石、绿泥石组成,大小1~2c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2)标本镜下鉴定照片及特征描述
W3-b01
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60%)、石英(Qz,约25%)和绢云母(Se,约10%)。斜长石,呈板状,颗粒粒径约2mm,部分长石发生了绢云母化作用。绢云母,集合体呈鳞片状,具丝绢光泽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b06
云英岩。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母(M s,约35%)、黑云母(Bt,约30%)、石英(Qz,约25%)和少量斜长石(Pl,约5%)。白云母,片状,平行消光,弱闪突起,干涉色为Ⅱ级顶部至Ⅲ级,粒径0.5~1mm。黑云母,片状,平行消光,多色性明显,粒径0.5~1mm。石英,正低突起,无解理和双晶。斜长石,呈长板状,负低突起,双晶发育明显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02
主要金属矿物为黑钨矿、斑铜矿、黄铜矿、闪锌矿、自然金。黑钨矿(Wol)含量约2%,多呈半自形或他形分布,受透明矿物解理控制。多见不连续微细脉状的黑钨矿填隙于黑云母中,粒径0.01~0.05mm。斑铜矿(Bn)含量少,多呈半自形分布,粒径0.01~0.5mm不等,多与黄铜矿伴生,被黄铜矿交代。黄铜矿(Ccp)含量较少,出现于斑铜矿矿物颗粒中,粒径在0.05mm左右,形成可能晚于斑铜矿。闪锌矿(Sp)偶见,呈半自形粒状,与黄铜矿、斑铜矿伴生,粒径约0.05mm。自然金(Gl)偶见,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03mm左右
矿物生成顺序:斑铜矿、黑钨矿→黄铜矿、闪锌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03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黑钨矿、白钨矿。黄铜矿(Ccp)含量约1%,粒径0.05~0.1mm,呈他形粒状结构,交代黑钨矿,与黑钨矿伴生。黄铁矿(Py)少量,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分布在脉石矿物中,粒径约0.2mm。黑钨矿(Wol)少量,多呈半自形或者他形粒状结构,粒径在0.01~0.1mm之间,多在脉石矿物中呈交代出溶结构,沿着脉石矿物(黑云母)解理分布。白钨矿(Sh)少量,多呈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约0.5mm,与其他矿物无明显的伴生关系,紫外光下有荧光反应
矿物生成顺序:黑钨矿→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08
主要金属矿物为钨锰铁矿(黑钨矿)、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白钨矿。黑钨矿(Wol)含量约60%,多呈自形或半自形分布,边缘上多被裂隙破碎,且多有黄铜矿充填。黄铜矿(Ccp)含量约5%,受裂隙控制明显,多呈脉状分布,多为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1~0.4mm不等,一类充填于裂隙中并交代黑钨矿,另一类分布于脉石矿物的边缘。斑铜矿(Bn)含量约1%,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1~0.5mm不等,交代黄铜矿。硫砷铜矿含量少,呈他形粒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与黄铜矿接触边缘,粒径0.01mm左右。白钨矿(Sh)偶见,沿着细脉分布,紫外灯下显荧光
矿物生成顺序:黑钨矿→斑铜矿→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09
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斑铜矿,少量黄铜矿、白钨矿、锑黝铜矿、铜蓝、方铅矿,非金属矿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组成。闪锌矿(Sp)少量,在后期石英(Qz)脉中呈浸染状—细脉状不连续分布,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与闪锌矿、黄铜矿、锑黝铜矿共生,受后期方铅矿的溶蚀作用,发育溶蚀边结构。斑铜矿(Bn)少量,在后期石英脉中呈星点状分布,与铜蓝、锑黝铜矿共生,局部可见黄铜矿充填交代。方铅矿(Gn)少量,呈不连续脉状、星点状分布。交代闪锌矿呈共生边结构。少量黄铜矿(Ccp)和锑黝铜矿(Td),呈稀疏浸染状分布,密切共生。偶见铜蓝(Cv)和白钨矿
矿物生成顺序:白钨矿→斑铜矿、铜蓝→闪锌矿、锑黝铜矿、黄铜矿→方铅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10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闪锌矿、白钨矿、黑钨矿。黄铜矿(Ccp)含量约1%,多呈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受破碎裂隙控制,被闪锌矿交代呈尖角状结构,粒径约0.05mm。闪锌矿(Sp)含量较少,多为他形粒状结构,交代黄铜矿,粒径约0.05m m,部分沿脉石矿物的裂隙分布。白钨矿(Sh)少量,多呈半自形或者他形粒状结构,单独赋存在脉石矿物中,粒径0.2~0.5mm不等。黑钨矿(Wol)少量,多呈他形粒状结构,赋存在脉石矿物的裂隙中,粒径约0.1mm
矿物生成顺序:黄铜矿→闪锌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12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辉钼矿、硫砷铜矿、黑钨矿、黄铁矿。黄铜矿(Ccp)含量约5%,多呈半自形或他形分布,受脉石矿物裂隙控制,粒径0.1~1m m。辉钼矿(Mot)少量,受裂隙控制,呈脉状分布,他形粒状结构,脉宽0.05~0.1mm,交代硫砷铜矿。硫砷铜矿(Enr)少量,多呈半自形或者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0.05mm。黑钨矿(Wol)含量少,多呈半自形分布,粒径0.1~0.5mm。与黄铜矿伴生,多被黄铜矿交代。黄铁矿(Py)偶见,粒径约0.1mm,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矿物生成顺序:黑钨矿+黄铁矿+硫砷铜矿→黄铜矿+辉钼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W3-g13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少量辉铜矿、黝铜矿、铜蓝、辉钼矿等。黄铜矿(Ccp)含量约15%,呈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受破碎裂隙控制,被硫砷铜矿交代,粒径0.1~0.3mm。有两个形成阶段,成分差异导致颜色深浅不一。斑铜矿(Bn)含量约1%,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与硫砷铜矿(Enr)伴生,沿构造裂隙分布,粒径约0.1~0.5mm。硫砷铜矿(Enr)含量约1%,多呈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0.2mm,交代黄铜矿呈尖角状结构。铜蓝(Cv)少量,呈细脉状或者他形粒状,多与斑铜矿和辉铜矿伴生。偶见辉钼矿(Mot)呈脉状充填于黄铜矿中。偶见辉铜矿(Cc)和黝铜矿(Td),呈他形粒状分布于斑铜矿矿物颗粒中
矿物生成顺序: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第一世代)→硫砷铜矿→辉铜矿、铜蓝→黄铜矿(第二世代)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岿美山钨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岿美山镇,地处南岭有色-稀有金属成矿带的东段,钨矿规模巨大,是我国五大钨矿山之一。矿床产于岿美山复式背斜顶部及翼部的断裂带地体中,是多种矿床类型并存的复合金属矿床。
岿美山矿区位于区域构造——岿美山复式背斜之顶部及翼部的断裂带内,属赣南W-Sn-Mo-BiREE-U-(Pb-Zn-Au)成矿带。矿区内剪切裂隙发育、岩浆活动强烈,为矿区形成大规模钨矿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以寒武纪浅变质岩最为发育,沿矿区背斜轴部呈向南凸出之弧形展布,倾向137°~225°,倾角30°~60°;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绿泥石板岩、绢云母板岩及变质石英砂岩,成互层产出,矿区南部夹有薄层大理岩。变质砂岩与板岩互层岩系是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赋矿层位,矽卡岩型白钨矿床产于大理岩中。
(2)构造
矿区为一向南倾没的背斜构造,背斜轴大致为北北西向南南东倾没,其间发育有多期构造断裂运动以及一系列岩浆岩的侵入,为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导矿和容矿空间;成矿裂隙由与背斜轴略呈斜交的北西、北北西、北北东、南北向剪切裂隙构成;成矿后北东东向断裂横切石英脉型黑钨矿脉,对其产状形态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北北西向断裂对矽卡岩型白钨矿错动较明显。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沿着断续运动的构造裂隙,先后有一系列酸—中基性岩浆岩(燕山期)发育,主要为花岗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花岗岩出露于矿区西北部,为似椭圆形小岩钟。石英斑岩呈小侵入体分布于矿区内,多为长条形之岩墙状,或略呈圆形之岩株、岩栓等。闪长玢岩呈岩墙状侵入,零星分布于矿区内。
2.矿体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岿美山钨矿区是一个大型钨矿区,矿化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黑钨矿体、矽卡岩型白钨矿体、闪长玢岩矿体及砂钨矿体,其中以石英脉型黑钨矿体和矽卡岩型白钨矿体规模最大,构成岿美山矿区钨矿床主体。
石英脉型黑钨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组板岩与变质砂岩互层中,密集矿脉带以马坳为中心,沿北北西向延伸,主要矿脉长300~1300m,厚度一般为0.3~1.5m,走向325°~342°,倾向SW,倾角75°~85°,向下延深达700m。沿走向和倾斜方向较稳定,矿脉一般近平行产出,局部具弯曲、分支复合现象。WO3平均品位为0.612%。
矽卡岩型白钨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组浅变质的大理岩中,集中分布于中心成矿部位——马坳之南,与石英脉型黑钨矿体近于直角,矿脉总体形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状变化较大,走向40°~85°,倾向33°~58°,倾角43°~65°,上陡下缓,矿体走向延伸200~490m,倾斜延深控制达600 m,矿体厚1.5~8.5m,沿走向厚度变化较大,沿倾斜方向厚度较稳定。矿体WO3平均品位0.70%~1.80%。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石英脉型黑钨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WO3,伴生有益组分为Cu、Bi、Sn,矿石类型为黑钨矿矿石,含WO30.3%~1.5%。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他形、放射状、固溶体分离、交代文象结构,局部见交代残余结构;构造主要有块状、条带状,时有晶洞状。
矽卡岩型白钨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WO3,伴生有益组分为Cu,矿石类型为白钨矿矿石,含WO30.3%~1.8%。矿石构造为致密细粒块状、浸染状;结构为不规则粒状晶体,偶有正方双锥自形晶。
标本名称 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 编号 DB061-1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本矿石标本采自岿美山矿区。标本表面为灰褐色—灰绿色,具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白钨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透闪石等。WO3品位为0.71%
成因类型 高温热液-石英脉型 产地 江西省定南县岿美山钨矿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